-
發現下面無名轉到痞客邦的梅庵很難開
(可能即將步入無名的命運了)因此將這兩帖合在一起釋惠敏教授不知道「滅盡定」不是佛定嗎?
http://mercybuddha2011.pixnet.net/blog/post/320573024
釋惠敏教授的毒藥在哪裡?
http://mercybuddha2011.pixnet.net/blog/post/320573036
011-06-28 12:11:00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
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
問。滅盡定。與無想定。俱稱無心。二定何別?
答。有四義不同。古釋云:
一約得人異。
滅盡定是聖人得。無想是凡夫得。
二祈願異。
入滅盡定者。作正息想求功德入。無想定。作解脫入。
三感果不感果異。
無想定是有漏。能感無想天別報果。滅定是無漏。不感三界果。
四滅識多少異。
滅盡定:滅識多。兼滅第七染分末那。無想定:滅識少空滅前六識
溫陵曰:
修滅盡定得寂聲聞。意根斯滅。如大迦葉雖滅意根。而能了知。
玄策云:
「若你不見有無之心而入定,離了有無之心而定,是常定,常定是大定,大定就是佛定,佛定常定而無出入,你怎可以說自己入定?」
有些外道可以五百劫無妄想,入無想定,生於色究竟天,
2011/6/27是誰說錯了“未到地定”?
延續釋惠敏教授有關滅盡定的主題把舊帖拉上來
請問釋惠敏教授不知道「滅盡定」不是佛定嗎?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10133655
>>>未得初禪之前,先修欲界定和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在初禪前嗎?
所有四禪八定乃至滅盡定及至究竟佛定
除非悟道祖師都不能知!1999年七月初次拜見聖一老和尚時,
老和尚很不尋常地一再要留我住下來(這段故事以後再詳述)
我說隔天就要進大陸上峨嵋山了不能留下.
當天初次見面就跟老和尚說已入“無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老和尚說:要“入無所入”
現在只到“未到地定”的這一種前方便.
這句話種下我同年十月再訪老和尚並渡過我一生最重要的三個月.
什麼是“未到地定”?
淨慧老和尚這麼說:
要進入空處定,首先就要把色看破。昨天講到三法:一不受、二呵斥、三窮見。在要進入空處定之前,就要對色法、對色界,進行比較深入地分析與呵斥,然後要觀想虛空無形無色、無質無礙,“虛豁寂靜,無諸過患”,想到虛空的豁達通透。作此念已,就要一心諦觀己身,一切毛孔、九竅,悉皆虛疏。一切毛孔都通透了,就與虛空和爲一體。好像羅縠內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無實。觀到自己的身體融入到虛空當中,漸漸地感到身的質礙成了粉末狀態,最後感到身體手足一切皆淨。如此觀時,眼見色壞,耳聽身壞,鼻嗅香壞,舌嘗味壞,身與一切物質的接觸也沒有質礙,色身香味觸五塵次第寂滅。色法寂滅,當下一念心以虛空爲緣,如此禪定轉增,色界定就會退謝,空處定就會生發。
在此期間,也有一個中間定。到此時,修定之人千萬不要憂悔,要專空精勤,念空不舍。則“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認識到一切色法皆壞,色界定需要提升,空處定又尚未成就,在這個過渡階段,在這個捨下定攀上定的階段,千萬要把握住。要專心精勤,觀空不舍,能如此,則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這就叫做未到地定。
到了未到地定之後,豁然與空相應,這一刻,好像是豁然開朗,頓入空定。既然與空相應,則“其心明淨,不苦不樂,益更增長”。在此深定之中,唯見無邊虛空,心無分散。這些都是定中的境界,都是精神的境界,因爲我們的身體還在欲界。在欲界而修無色界定,獲得這種定,那就是一種不共的自受用,一般人沒有這種境界。只有通過一定的方法,觀想得成,才能夠成就空處定。
“未到地定”是進入無色界的空處定的前方便
又什麼是“空處定”?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色界定就是四禪
四禪後進入進入無色界的無色界定
四無色定。四無色定又叫四空定,是無色界的禪定。在欲界通過修習禪定進入色界定就是四禪,然後在四禪的基礎上又進入無色界定。
無色界定,一共有四種: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或者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
2007/1/12
首楞嚴大定
請大眾注意此帖剛集结完
請回頭再看~
宗鏡錄 (卷5)
經言。一切凡夫。常在於定
問言。常在何定
答言。以不壞法性三昧故。此是末中含有本。法性中含有眾生。即是本中含有末
大品經言。不可離有為說無為。不離無為說有為。
又末即是本。本即是末。義。如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如經言。生死是涅槃。無滅無生故。
又楞伽經云。真識現識。如泥團微塵等。乃至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
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
如是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
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非自真相滅。但業相滅耳。大呆云:
此乃佛性定也!
凡夫即常住大定也!
不一不異!
本無生死涅槃
因為妄所覆故不見也!~~~~~~~~~~~~~~~~~~~~~~~~~~~~~~~~~~~~~~~~~~~~~
今見有行者云:
大般涅盘经卷八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
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
经中已经很清楚说明,肉眼是可以见佛性的,并非如djsz兄、梅兄所能否认的,
更何况这是世尊亲口所说,启是佛弟子所能否认的。
我想身为佛弟子,如果举经典来证明自己说法,也不应断章取义才是,如果以自己偏颇心态来说别人,
很可能自己成就毁谤他人的罪业,因此建议说法要小心谨慎,以免造业而不知。
大呆答:
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乃唯佛的之肉眼始能能得见呀!
非凡夫二乘大乘菩薩能見!因佛證首楞嚴大定故!
證首楞嚴大定者能千百億化身!
若人曲解佛言說能眼見佛性
卻不能千百億化身者是騙人的!
若自己修證不足,不但曲解佛意硬說人家斷章取义,以偏颇心态来说,
如何能讓自己捨邪歸正趨向正道呢!
且佛的之肉眼已非跟凡夫之肉眼一般
何故?因佛證首楞嚴大定故!
~~~~~~~~~~~~~~~~~~~~~~~~~~~~~~~~~~
梅庵曰:
虛雲老和尚五十六歲開悟後
即入首楞嚴大定~
非滅盡定
滅盡定屬四禪八定外的第九次定
修四禪八定及滅盡定是不可能開悟的~
請諦聽~
下文之重點:
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問:我要學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答:非看話頭不可。
這至為重要的兩句
節錄自釋惠敏
虛雲和尚長時住定經驗之探索
《虛雲和尚年譜》,虛雲和尚一生中有三次長時(半月、九日、九日)
「住定」時間記錄,如此長時間住定的能力,
從佛教的觀點應如何理解?
與禪定學相關的議題為何?
佛典中是否有類似的實例?
(1)半月(十八天)。1901年底(六十二歲)至1902年初(六十三歲),獨居終南山茅蓬煮芋,跏趺待熟,不覺定去半月(十八天)。六十二歲煮芋,跏趺待熟,不覺定去半月虛雲和尚於1901年底(六十二歲)至1902年初(六十三歲)之過年期間,
獨居終南山茅蓬煮芋,跏趺待熟,不覺定去半月的事蹟,
《年譜》中相關記載如下:光緒28年(1901年)壬寅……歲行盡矣,萬山積雪,嚴寒徹骨。
予獨居茅蓬中,身心清淨。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覺定去。光緒29年(1902年)去歲暮,入定不知時日。
山中鄰棚復成師等,訝予久不至。來茅蓬賀年。
見棚外虎跡遍滿,無人足跡。入視,見予在定中。乃以磬開靜,
問曰:「已食否?」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發視之,已霉高寸許,堅冰如石。
復成訝曰:「你一定已半月矣。」相與烹雪煮芋,飽餐而去。復師去後,不數日,
遠近僧俗,咸來視予。厭於酬答,乃宵遁。
一肩行李,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
《年譜》記載虛雲和尚在禪定中,
由鄰近茅棚的復成法師以打擊「引磬」聲音開靜,
使虛雲和尚出定;並且估計「住定」時間約是半月。
但是,虛雲和尚圓寂後,福建鼓山寺門人之一的純果法師所寫的
《雲老和尚見聞事略》追思文中,提到是有十八天之長。
此外,根據虛雲和尚徒孫靈源法師(曾任南華寺住持)
所記之「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收載於岑學呂編輯《虛雲和尚法彙──開示》),
對虛雲和尚在終南山入定事蹟也同樣記載是十八天住定時間,
並且對於此禪定的議題有如下的敘述:
問:聞說師公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無心入呢?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無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問:我要學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答:非看話頭不可。問:如何叫話頭呢?答:「話」即是妄想,自己與自己說話。
在妄想未起處,觀照著,看如何是本來面目,名看話頭。
妄想已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
若隨著妄想轉,打坐無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懇切,話頭無力,妄念必起。
故用功夫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
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
不受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幾句話每次打七師公都要話的)。
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參禪不參則已,既決心參,就要勇猛精進。如一人與萬人敵,直前毋退,放鬆不得,念佛亦是如此,持咒亦是如此。
生死心切,一天緊似一天,功夫便有進步。
(2)九日。1907年(六十八歲)於泰國龍泉寺講《地藏經》後,續講《普門品》,
一日趺坐,定去,忘記講經。一定九日,哄動泰國京城。
自國王大臣,以至男女善信,咸來羅拜。
六十八歲講《普門品》,定去九日,哄動暹京根據《年譜》,此次定後二十餘日之間,虛雲和尚的身體產生如下的變化:足生痳痺,始只行動有礙,後則全身如枯木。不能執箸,食要人餵。
護法聘中西醫診治,針灸服藥,俱無效。甚至口不能言,目不能見。
群醫束手。惟身心泠然,並無痛苦,一切事皆放下,獨有一事放不下。
因有匯票縫在衣領,無人知者。口不能言,手不能寫。
萬一化身時,一火燒去,則藏經不能到,雞山殿閣不能修建。
這筆因果,如何能負?思深淚下,默祈迦葉尊者加被。時有昔日終南同住之妙圓師,見予下淚,口微動,即近湊耳傾聽。
囑其取茶,禱迦葉,服下,心內清涼,即入夢。
見一老僧如迦葉狀,坐予身邊,以右手摩我頭曰:
「比丘!衣缽誡勿離身,汝不須憂。以衣缽作枕,就好了。」聽畢,即取衣缽作枕。回頭已不見尊者,通身汗下,當下悅樂不能說。
予稍能言,令妙師到華陀前求方藥,只木櫛夜明砂二味,服後目能視,口能言。
再求一方,只赤小豆一味,以豆煮粥充飲食,不准吃雜物。
吃二天,頭略能動,再求仍是赤小豆。從此以豆為食,大小便通,穢如黑漆。
漸漸知痛癢,能起能行,先後二十餘日矣。
(3)九日。1951年(一百十二歲)春戒期中,「雲門事變」
(廣東曲江雲門禪寺被誣窩藏軍械及金銀為由,二十六名僧人擄去,酷刑逼供,
有被打致死與折斷手臂者,師自身亦屢遭毒打)。
3月3日,師病重時,即趺坐入定。閉目不視、不言、不食、不飲水。
惟侍者法雲、寬純,日夜侍之,端坐歷九日。
一百十二歲雲門事變,趺坐入定九日
先是三月初1日,將師別移禁一室,門封窗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利,不許外出,
日夜一燈黯然,有如地獄。至初3日,有大漢十人入室,逼師交出黃金白銀,及槍械。師言無有,竟施毒打。先用木棒,繼用鐵棍,打至頭面血流,肋骨折斷。
隨打隨問,師即趺坐入定。金木交下,撲撲有聲。
師閉目不視,閉口不語,作入定狀。
是日連打四次,擲之撲地,視其危殆,以為死矣。呼嘯而出,監守亦去。侍者俟夜後,扶師坐於榻上。
初5日,彼等聞師未死,又復入室,視老人端坐入定如故,益怒,
以大木棍毆之,拖下地,十餘眾以革履蹴踏之,五竅流血,倒臥地上,以為必死無疑矣。
又呼嘯而去,入夜,侍者復抱師坐榻上,端坐如故。
初10日晨,師漸漸作吉祥臥下(如佛涅槃像),經一晝夜,全無動靜。
侍者以燈草試鼻孔,亦不動搖,意圓寂矣。惟體尚溫,顏色怡然,侍者二人守之。
至11日晨(即4月16日),師微呻吟,旋扶之起坐。
侍者告以入定及臥睡時間,師徐語侍者法雲等,神遊兜率聽法事。(見頁181、182)
夫甚深禪定境界,苦樂俱捐。
昔憨山、紫柏受嚴刑時,亦同此境,此非未證悟者所能代說也。經此數日,行兇各人目睹師行奇特,疑畏漸生,互相耳語。
有似頭目者問僧曰:「為甚麼老傢伙打不死的。」
答曰:「老和尚為眾生受苦,為你們消災。打不死的,久後自知。」
其人悚然,從此不敢復向師施楚毒。
惟事情擴大至此,所圖未獲,更恐洩漏風聲,故仍圍困,及偵查搜檢。
對各僧人,不准說話,不准外出。即飲食亦受監視限制,如是者又月餘。時師所受楚毒,傷痕併發,病勢日增。
目不能視,耳益重聽。弟子慮有意外,促師口述生平事略。
隨錄為自述年譜草稿,正此時也。
虛雲和尚禪定九日出定後,告訴侍者如下
「夢至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說法」的經驗:余頃夢至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
見彌勒菩薩,在座上說法,聽者至眾。
其中有十餘人,係宿識者。
即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臺山融鏡法師、
歧山恆誌公、百歲宮寶悟和尚、
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
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東邊頭序第三空位。
阿難尊者當維那,與余座靠近。
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未竟,
彌勒指謂余曰:「你回去。」
余曰:「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
彌勒曰:「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
並示偈曰:
識智何分 波水一箇 莫昧瓶盆 金無厚薄性量三三 麻繩蝸角 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凡身夢宅 幻無所著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大覺圓明 鏡鑑森羅 空花凡聖 善惡安樂悲願渡生 夢境斯作 劫業當頭 警惕普覺苦海慈航 毋生退卻 蓮開泥水 端坐佛陀以下還有多句。記不清了。尚另有開示。今不說。
~~~~~~~~~~~~~~~~~~~~~~~~~~~~~~~~~~~~~~~~~~~舉。世尊於一處九旬安居。至自恣日文殊倏來。
迦葉問:
今夏在何處安居。
文殊云:
在三處安居。迦葉於是白眾欲擯文殊出。
纔舉犍槌。乃見無量佛剎。
一一佛所有一一文殊
一一迦葉。舉槌欲擯之。
世尊於是告迦葉云:汝今欲擯出那箇文殊
雲居山方便開示
(1955年)虛雲老和尚講述昔日文殊三處過夏,迦葉欲白槌擯出。
才拈槌,乃見百千萬億文殊,
迦葉盡其神力,槌不能舉,
世尊遂問:「迦葉!擬擯那個文殊?」迦葉無以對。
梅庵曰:
>>>才拈槌,乃見百千萬億文殊
此乃文殊之首楞嚴大定
千百億化身也~~
是故文殊有本事三處過夏
未證法身如迦葉
而言文殊有過
想用戒律來框文殊
然就如世尊所言:「迦葉!擬擯那個文殊?」
迦葉亦無可奈何矣~
密菴和尚語錄 (卷1)
師乃云:
昔日文殊大士。三處度夏。一月長者家。一月魔宮。一月婬坊。
末後卻歸世尊會中解制。
迦葉欲白槌擯出。
纔舉念。見無量世尊。無量迦葉。無量文殊。
世尊云:
汝欲擯那箇文殊。
迦葉盡其神力。槌不能舉。
後來尊宿拈云:
好一槌又卻放過。甘作小乘人!
>>>迦葉盡其神力,槌不能舉
如是一舉
道盡一切諸佛出生處~
盡其神力,槌不能舉
乃迦葉未證首楞嚴大定也!
~~~~~~~~~~~~~~~~~~~~~~~~~~~~~~~~~
不會云:
亞慈姐姐此句我不懂請您指導好嗎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梅庵曰:
觀世音菩薩證首楞嚴大定故汝持其名號
佛性定故遍十方法界
必能感應汝之所求~
佛性定故具威德神力
必能拔一切眾生之苦~
~~~~~~~~~~~~~~~~~~~~~~~~~~~~~~~
虛雲老和尚禪七開示
古來漳州有一貧苦的人在寺出家,心想修行苦不知怎樣是好,無處問津,每日只做苦工,一日遇著一位行腳僧到那裏掛單,看他每日忙忙碌碌,問他日常做些什麼功課?他說:「我一天就是做些苦事,請問修行方法。」僧答:「參「念佛是誰?」」。如是他就照這位和尚所教,每天在工作忙碌中,把這個「誰」字蘊在心頭照顧,後來隱居在石巖中修行,草衣木食;這時候他家裏還有母親和姐姐,聽說他在石巖中修行很苦,他的母親乃命他的姐姐拿一匹布和一些食物給他。他的姐姐將物送到,見他坐在巖中,動也不動,叫他,也不答應,姐姐氣不過,把這些東西放在巖中回去了,但是他也不踩也不瞧老是坐在洞中修行;過了一十三年,他的姐姐再去看他,見那匹布還在那兒沒有動,後來有一位逃難的人到了那裏,腹中飢餓,見了這位和尚衣服破爛的住在巖中,乃近前問他,向他化乞,他便到石巖邊拾些石子,放在鍋裏,煮了一刻,拿來共食,好像洋薯一樣,那人飽餐而去。他告訴那人說:「請不要向外人說。」又過了些時候,他想,我在這裏修行許多年了,也要結結緣吧!於是下山走到廈門,在一大路旁,搭一茅蓬,做施茶的工作;這時,是萬曆年間,皇帝的母親皇太后死了,要請高僧做佛事,先想在京中請僧,因那時京中沒有大德高僧,皇太后乃托夢給萬曆皇帝,說福建漳州有高僧,皇帝乃派人到漳州迎請許多僧人進京做佛事,這些僧人都把行袋整理進京,恰在這路邊經過,他問:「諸位師傅今日這樣歡喜到那裏去啊?」眾答:「我們現在奉旨進京,替皇帝做佛事,超荐太后去。」他問:「我可同去麼?」眾答:「你這樣的苦惱.怎能同去呢?」他說:「我不能念經,可以替你們挑行李,到京中看看也是好的。」大家答應了,於是他就代那些僧人挑行李進京去了。這時皇帝知道他們僧人要到京了,乃叫人將金剛經一部,埋於門檻下,那些僧人都不知道,一一都進宮去了,只有這位苦惱和尚走到門檻,雙膝跪下,合掌不入,那裏看門的人叫的叫,扯的扯,要他進去,他也不入;看門的稟告皇帝,這時皇帝心中有數,知道是聖僧到了,遂親來問說:「為什麼不入?」答:「地下有金剛,故不敢進來。」皇帝說:「何不倒身而入?」他聽到皇帝的話,便兩手撲地,兩腳朝天,打一個肋斗而入,皇帝深深敬重,延在內庭款待,問以建壇修法事。他說:「明朝五更開壇,壇建一台,只須幡引一幅,香燭供果一席就得。」皇帝此時心中不悅,以為不夠隆重,於是懷疑地沒有道德,乃叫兩個御女給他沐浴,浴畢,他的下體了然不動,御女告知皇帝,帝才確知他是聖僧,更加敬重,就依照他的意思建壇。第二天早上,他陞座說法,登台打一問訊,持幢到靈前說:「我本不來,你偏要愛;一念無生,超昇天界。」法事畢,對帝說:「恭喜太后解脫了。」帝很懷疑,以為這樣草草了事,恐功德末能做到。正在疑惑時,忽聞太后在房間裏說:「請皇上禮謝聖僧,我已得超昇了。」帝驚喜再拜而謝,在內庭設齋供養。是時他見帝穿著花褲,日不轉瞬。帝說:「大德喜歡這褲麼?」遂脫下給他。他謝恩,帝便封他為龍褲國師。齋畢,帝領到御花園遊覽,園內有一寶塔,他見塔非常歡喜,徘徊瞻仰。帝說:「國師喜這個塔嗎?」他說:「這塔甚好。」帝說:「可以將這塔敬送給師。」正要叫人撒送漳州修建。他說:「不須撒送,我拿去就是。」言說之間,即收這塔置於袖中騰空而去。帝極歡喜,嘆末曾有。諸位,請看這是什麼一回事呢?只因他出家以來,不雜用心,一向道心堅固;他的姐姐去看他也不理,衣衫破爛也不管,一匹布放了十三年也不要。你我反躬自問,是否能這樣的用功?莫說一天到晚,自己的姐姐來了不理做不到;就是在止靜後,看見監香行香,或旁人有點動靜,也要揪他一眼;這樣的用功,話頭怎麼會熟呢?諸位只要去泥存水,水清自然月現,好好提起話頭參看。
有人問此僧如何辦得到?
乃其證首楞嚴大定也~
虛老如何得知?
因虛老亦証之~
~~~~~~~~~~~~~~~~~~~~~~~~~~~~~~~
何謂見法身?
聖一老和尚說的很好
地藏經略說
地藏菩薩威神之力,惟佛乃知,
地藏菩薩修行用功,色身空時法身現,見到自己的法身,從法性起修,修成無量功德,無量功德與法身和合,便有神力。
我們學道,一念相應,初見法身,是名素法身,素法身無神力,不能處處現身,一定要從性起修,修般若妙慧、首楞嚴定,與法身和合,便有神力,便能處處現身。
華嚴經云:「水銀和真金,可以塗佛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
地藏菩薩,一身分無量身,一一身又化無量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其神力若斯,誰人能思議呢?故佛言:汝之神力,不可思議。
無邊身即法身,法身無身,法身清淨,無有邊際,色身有邊際,有肥瘦、高矮,色身不淨,有生老病死苦,色身有相,俄而做人,俄而做鬼,色身不是真,若空色身,則見法身無邊,週遍法界,無邊身如來者,即是自己的清淨法身佛。
如何空色身?以般若智時常回光返照,當照見五蘊皆空時,便見到自己的清淨法身,週遍法界。
地藏菩薩久証法身,法身是一,一能無量,無量分身從一身而生。今地藏菩薩蒙佛摩頂安慰之後,即合無量身而為一身,共復本來之形,涕淚哀戀,何故悲哀流淚呢?
悲眾生難度、悲地獄難空、悲如來不久入滅,悲度生任重,是故流淚。
是故證首楞嚴大定者
如是不可思議威德神力,不須打坐入定
隨時隨地悉知悉見
一時可十方化現無量身~
~~~~~~~~~~~~~~~~~~~~~~~~~~~~~~~~
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
非一切聲. 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諦義。如來藏處甚深故。
說聖諦亦甚深。 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網上眾多行者因未證首楞嚴大定
故其所言皆止於經典
又因其行未充所解經典多流於凡夫之見
梅庵今起將陸續就大眾所解誤謬之處一一舉出
就以此央掘魔羅經卷第四開場吧~~~
央掘魔羅經卷第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爾時央掘魔羅白佛言。世尊。奇哉如來。哀愍一切眾生。為第一難事。佛告央掘魔羅。非是如來為第一難事。更有第一難事。謂於未來正法住世餘八十年。安慰說此摩訶衍經常恒不變如來之藏。是為甚難。若有眾生持諸同類是亦甚難。若有眾生聞說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隨順如實是亦甚難。
莫言正法住世餘八十年時,弘傳如來藏法甚難,於此距法末尚有數千年之遙的今日,已是如此甚難, 實難以想像屆時『菩薩』所遭遇的困境。 佛言真實不虛! 佛言真實不虛!
此地乃五濁惡世,眾生根劣,復又障重福薄,如來藏法亦又難信極難信,甚深極甚深,故眾生多難以信受;觀此論壇,已可一窺概略了。
如來藏其義甚深,在眾生則曰佛性,在諸佛則曰法身。
如來藏即是法身,法身即是如來藏。如來藏顯時,轉名法身。
法身隱時,名如來藏。法身在纏,便名如來藏,名佛性。
如來藏出纏,即名法身,謂之佛。
請注意下面竟然有人將如来之藏解為(阿赖耶识)
《大方等如来藏经》卷1所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阿赖耶识)常住不变。”
曲解經藏莫此為甚!!"阿賴耶識正是如來藏"
這正是蕭平實發散出來的毒藥啦~~~~
《大方等如来藏经》卷1所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
法身在纏,便名如來藏,名佛性。
如來藏出纏,即名法身,謂之佛。
此句應該如何解就很明白了!
是故一切眾生佛性常住不變~~
《不增不滅經》、《大乘起信論》用「如來藏」。
《大般涅槃經》及《究竟一乘寶性論》,用「佛性」。
《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則「佛性」及「如來藏」並列。~~~~~~~~~~~~~~~~~~~~~~~~~~~~~~~~~~~~~~2011-06-26 10:11:00釋惠敏教授不知道「滅盡定」不是佛定嗎?
再摘錄一段釋惠敏教授的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一文
請問得道高僧會不知道「滅盡定」不是佛定嗎?
請問得道高僧會不知道為何虛雲老和尚默祈迦葉尊者加被嗎?
請問得道高僧會不知道為何虛雲老和尚在定中可以不食嗎?
稍後再詳論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釋惠敏(三)、住「滅盡定」時之身心變化所有禪定境界中,以「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又稱為「滅受想定」,已離無所有處欲、暫安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的禪定境界)最深奧,是佛及俱解脫之阿羅漢遠離定障所證的無心定,此定之境界可喻為無餘涅槃之寂靜。1906 年(67 歲)時,虛雲和尚認為:自清朝開國以來,未曾頒發「龍藏」大藏經於雲南地方,於是商諸護法奏請頒藏經全套給雲南雞足山缽盂峰迎祥寺(加贈名:護國祝聖禪 寺),以利益眾生。當時虛雲和尚從北京經廈門,取道南洋運送藏經回雲南。途中,於 1907 年(68 歲)時,在泰國龍泉寺講《地藏經》後,續講《普門品》,一日趺坐,定去,忘記 講經。一定九日,哄動泰國京城。自國王大臣,以至男女善信,咸來羅拜。出定後,講經畢, 國王請至宮中誦經,百般供養,肅誠歸依,官紳士庶歸依者數千人。但是根據《年譜》,此次定後二十餘日之間,虛雲和尚的身體產生如下的變化:足生痳痺,始只行動有礙,後則全身如枯木。不能執箸,食要人餵。護法聘中西醫診 治,針灸服藥,俱無效。甚至口不能言,目不能見。群醫束手。惟身心泠然,並無痛 苦,一切事皆放下,獨有一事放不下。因有匯票縫在衣領,無人知者。口不能言,手 不能寫。萬一化身時,一火燒去,則藏經不能到,雞山殿閣不能修建。這筆因果,如 何能負?思深淚下,默祈迦葉尊者加被。 時有昔日終南同住之妙圓師,見予下淚,口微動,即近湊耳傾聽。囑其取茶,禱迦葉, 服下,心內清涼,即入夢。見一老僧如迦葉狀,坐予身邊,以右手摩我頭曰:「比丘! 衣缽誡勿離身,汝不須憂。以衣缽作枕,就好了。」 聽畢,即取衣缽作枕。回頭已不見尊者,通身汗下,當下悅樂不能說。予稍能言,令 妙師到華陀前求方藥,只木櫛夜明砂二味,服後目能視,口能言。再求一方,只赤小豆一味,以豆煮粥充飲食,不准吃雜物。吃二天,頭略能動,再求仍是赤小豆。 從此以豆為食,大小便通,穢如黑漆。漸漸知痛癢,能起能行,先後二十餘日矣。對於此種「長時住定」經驗對身體的影響,雖然我們不知道虛雲和尚所入的禪定是否為 「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但從佛典中可找到下列與「滅盡定」類似的幾點議題 與實例討論。根據《大毘婆沙論》(卷 153)所提出安住於「滅盡定」中,最長可以維持多久,以及長 時住定經驗對身體的影響的討論議題。其問答如下:「問:住滅盡定得經幾時?答:欲界 有情諸根大種由段食住。若久在定,則在定時,身雖無損,後出定時,身便散壞。故住此定, 但應少時,極久不得過七晝夜,段食盡故」。首先,論中提出欲界眾生的身體成份(諸根大種)須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持。若長 久住在禪定中,雖人在定中時,身體無損,但是出定後,身體便散壞。所以,住滅盡定者, 由於沒有飲食養分之維持,最長不得過七晝夜。論中並且舉兩個實例來說明:實例一:住滅盡定三個月,出定後便命終「云何知然?曾聞於一僧伽藍中,有一苾芻得滅盡定。食時將至,著衣持缽,詣食堂中。是 日打揵墀(又稱揵槌、揵椎;僧團中敲打用之報時器具)少晚。彼苾芻以精勤故,便作是念: 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打揵墀當出時。彼僧伽 藍有難事起,諸苾芻等散往他處。經於三月,難事方解,苾芻還集僧伽藍中,纔打揵墀,彼 苾芻從定而出,則便命終。」實例二:住滅盡定半月或一月,出定後便命終「復有一苾芻得滅盡定,而常乞食。於日初分,著衣持缽方欲詣村。遇天大雨,恐壞衣色少 時停住,則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雨 止當出。有說:爾時雨經半月;有說:一月其雨方止。彼從定出則便命終。」論中兩個實例的比丘都是精進修行,不虛度時光,利用等候(食堂報時、雨停)的時間而入於滅定,這點與虛雲和尚 1901 年(62 歲)至 1902 年初(63 歲)之過年期間,獨居終南山茅 蓬,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覺定去的第一次長時「住定」經驗相類似。不同的是:虛雲和 尚此三次(半月、九日、九日)長時「住定」時間記錄雖都超過七晝夜,但是他出定後並 沒有命終,只是第二次(1907 年,68 歲)於泰國龍泉寺九日「住定」後,足生痳痺乃至全 身如枯木,近二十餘日才恢復。因此,《大毘婆沙論》舉兩個住滅盡定半月或一月乃至三個 月的比丘,出定後便命終的實例來說明:住滅盡定者最長不得過七晝夜的論點,應該不是絕 對不能超過的日期,似乎可以因個人體質的差異,將日期再長一些,例如:九日或者半月。 在《大毘婆沙論》也提到「色界有情諸根大種不由段食之所任持故,住此定或經半劫。或經一劫或復過此」,也就是色界眾生的身體體質(諸根大種)不須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 持,所以住滅盡定者可以半劫(約 840 萬年),或經一劫或復超過一劫。《成唯識論了義燈》討論到修行者長時安住於「滅盡定」時,若不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持,那是以什麼養分來維持(以何為食)的問題。其問答如下:「問:如在滅定經於多 日,以何為食?答:識.觸.思三」。可見是以識(特別是指維持生命基本功能的心識)、 (根、境、識和合所生,如見色生喜樂等)觸、思(意志力)等三種精神性的食物來維持、 長養有情生命。但是,《大毘婆沙論》卻舉出有另外的看法,認為:安住於「有漏、有心定」 者,雖斷段食而食有漏觸、思、識食。安住於「無漏定」者,雖斷真實四食,而有相似觸、 思、識食。安住於「滅盡定」者,段、識、觸、思等四種食物皆無。此三種禪定與四種食物的關係,以表格顯示如下:《成實論》也有如下類似的看法:「又一切眾生皆以四食得存,入滅盡定則無諸食。所 以者何?是人不食揣食(段食),觸等(思、識)亦滅,故無食也。」其他有關住於「滅盡定」者與飲食(段食)關係的佛教傳說,在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後回國時,越國蔥嶺到烏鎩國之時,有聽到如此的傳說:數百年前,因雷震山崩,發現有一閉目枯坐的比丘,鬢髮蔘蔘, 垂覆肩面。國王不知此是何人,有比丘回答說是出家羅漢入滅盡定很長時間者。國王問有方法叫他出定。比丘回答說「段食」之身,出定便壞,宜先以酥乳灌灑,使潤霑腠理,然後擊 揵槌,或許可以叫他出定。些對於長時住於定中的修行者,如何維持身體不壞的佛教 理論與實例,或許可作為現代人討論生命科學的參考。~~~~~~~~~~~~~~~~~~~~~~~~~~~~~~~~~~~~~~~2011/6/24一九五七年六月上旬,天氣酷熱,一天,老和尚他忽然要到五老峰頂看地形。當時有晴空、淨行、傳印師和我等一共六人,我們就將一張靠背籐椅,用兩根竹子捆綁起來,做一個小轎子讓老和尚坐,我們就分了三班更替。出門時已近九點,天氣很熱,太陽很猛。我們心中暗想:「老和尚體質這麼弱,天氣又那麼熱,偏偏選上今天上五老峰頂,一定被太陽曬得很難受了。」奇怪的是,當我們抬起轎子的時候,天空中飛來了很多很多的烏鴉,會聚在轎子上方盤旋,把太陽遮得密密的,我們一點陽光也曬不到了。它們隨著我們前往,轎子抬到那裡,烏鴉就像烏雲般到那裡盤旋,使到我們一點也不覺得熱。一直到了五老峰頂,老和尚下了轎子後,那些烏鴉隨即飛下來,圍繞著轎子的四周,翹首望著老和尚叫個不停。老和尚在五老峰頂逗留了一會兒,四周觀看完地形後,就折回了。我們剛把轎抬起時,烏鴉又一窩蜂地飛上天空,像來時一樣在上空跟著盤旋,會成一把大傘子,擋著猛烈的陽光,直到茅蓬門口後,才逐漸散去。進了茅蓬後,老和尚說:「你們都害怕今天會熱得不得了,結果熱不熱呀?」我們六個人都憋著嘴笑了。我們說:「今天全賴你老人家的福德呀,感動了那些烏鴉來護法,遮了太陽。不然這麼猛烈的陽光,我們一去一回,可不好受呀!」所以道人動一念,有情鳥群也來護持了。上面分享一段紹云老和尚說的虛雲老和尚的公案
請問釋惠敏教授,如何是道人動一念?
「滅盡定」能開悟嗎?
既然知道虛雲老和尚是悟道祖師
還會是安住於「滅盡定」的行者嗎?
「識智波水偈」,是討論「妄識與智慧」的關係猶如「波水」之體性不異嗎?
請問釋惠敏教授,你的佛法還教得下去嗎?
請問釋惠敏教授是得道高僧嗎?
(釋惠敏教授在自己的網誌上自稱是得道高僧)
~~~~~~~~~~~~~~~~~~~~~~~~~~~~~~~~~~~~~~~
老和尚自己署名:幻遊比丘虛雲
所以虛雲不是空虛的雲
應該是
虛雲
幻遊
虛幻雲遊之意
光看書名
馮馮的"空虛的雲"
就不能算是虛雲老和尚的傳記
因空虛的雲與虛幻雲遊其境地之別可是天懸地遠呀!
再來看釋惠敏的“虛雲和尚長時住定經驗之探索”一文
虛雲老和尚不是長時住定
虛雲老和尚乃是常在首楞嚴大定
宗門一但開悟就直入首楞嚴大定
一切時中都在定中
即便是生生世世乘願再來都不離首楞嚴大定
所以我說“換了形亦不離大定”
至於內容我會一一再告訴大家
釋惠敏教授是如何鬼扯一通的虛雲和尚長時住定經驗之探索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摘要 根據《虛雲和尚年譜》,虛雲和尚一生中有三次(半月、九日、九日)長時「住定」時間記錄,如此長時間住定的能力,從佛教的觀點應如何理解?與禪定學相關的議題為何?佛典中是否類似的實例?等問題是本論文想探索的重點,其內容綱要如下:一、佛典中對於禪定的能力,基本上可從入定、住定、出定等三個階段來分析,也有將此三種自在能力與「轉向自在」、「觀察自在」合稱為禪定進展之「五種自在」之說。二、虛雲和尚回答:1901年底(62歲)至1902年初(63歲)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不是有心入定;因為若是有心則不能入定;也不是無心入定,因為不是如泥木偶像等無情物(非有心亦非無心而入定),而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並以唐代僧黃檗希運禪師(?~849)「看話頭」的禪法,答覆如何入定的問題。三、《大毘婆沙論》(卷153) 認為:欲界眾生的身體成份(諸根大種)須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持。若長久住在禪定中,雖人在定中時,身體無損,但是出定後,身體便散壞。所以,住滅盡定者,由於沒有飲食養分之維持,最長不得過七晝夜,並且舉兩個住滅盡定(三個月、半月或一月)的實例來說明。四、《成唯識論了義燈》討論長時安住於「滅盡定」時,是以識、觸、思等三種精神性的食物來維持生命。但是《大毘婆沙論》與《成實論》則認為安住於「滅盡定」者,段、識、觸、思等四種食物皆無。五、虛雲和尚1951年(112歲) 雲門事變,趺坐入定九日,說及「夢至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說法」的經驗。此在罽賓或印度地區於西元四、五世紀時,修行者入禪定,上升兜率問彌勒菩薩佛法的記載不少。六、禪定夢中彌勒菩薩所開示的「識智波水偈」,是討論「妄識與智慧」的關係猶如「波水」之體性不異,其內容可能與《宗鏡錄》、《八識規矩頌》、《圓覺經》等佛典有關。末二句則表達雖在劫業苦難中,悲願渡生不退轉的勉勵。如此,禪定不只是修行者內心世界的安立,所謂「逃禪」之譏,進一步發揮出來,也作為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力量的支柱。換了形亦不離大定
虛雲老和尚開示:
本來一法通時法法通,不在乎多看經典的。看藏經,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種下了善根佛種。這樣看藏經,是走馬觀花的看。若要有真實受用,就要讀到爛熟,讀到過背。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1951年(112歲) 雲門事變,趺坐入定九日
1951年(112歲) 春戒期中,「雲門事變」(廣東曲江雲門禪寺被誣窩藏軍械及金銀為由,二十六名僧人擄去,酷刑逼供,有被打致死與折斷手臂者,虛雲和尚自身亦屢遭毒打)。 三月初三日至初五日間,虛雲和尚被幾次毒打時,即趺坐入定。閉目不視,不言,不食,不飲水。惟侍者法雲、寬純,日夜侍之,端坐歷九日。根據《虛雲和尚年譜》編者補述此段以禪定忍耐酷刑毒打的經過如下: 先是三月初一日,將師別移禁一室,門封窗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利,不許外出,日夜一燈黯然,有如地獄。
至初三日,有大漢十人入室,逼師交出黃金白銀,及槍械。
師言無有,竟施毒打。先用木棒,繼用鐵棍,打至頭面血流,肋骨折斷。隨打隨問,師即趺坐入定。金木交下,撲撲有聲。師閉目不視,閉口不語,作入定狀。是日連打四次,擲之撲地,視其危殆,以為死矣。
呼嘯而出,監守亦去。侍者俟夜後,扶師坐於榻上。
初五日,彼等聞師未死,又復入室,視老人端坐入定如故,益怒,以大木棍毆之,拖下地,十餘眾以革履蹴踏之,五竅流血,倒臥地上,以為必死無疑矣。又呼嘯而去,入夜,侍者復抱師坐榻上,端坐如故。
初十日晨,師漸漸作吉祥臥下(如佛涅槃像),經一晝夜,全無動靜。侍者以燈草試鼻孔,亦不動搖,意圓寂矣。惟體尚溫,顏色怡然,侍者二人守之。
至十一日晨(即四月十六日),師微呻吟,旋扶之起坐。侍者告以入定及臥睡時間,師徐語侍者法雲等,神遊兜率聽法事。(見一八一及一八二頁。)夫甚深禪定境界,苦樂俱捐。昔憨山、紫柏受嚴刑時,亦同此境,此非未證悟者所能代說也。
經此數日,行兇各人目睹師行奇特,疑畏漸生,互相耳語。有似頭目者問僧曰:「為甚麼老傢伙打不死的」。答曰:「老和尚為眾生受苦,為你們消災。打不死的,久後自知。」其人悚然,從此不敢復向師施楚毒。惟事情擴大至此,所圖未獲,更恐洩漏風聲,故仍圍困,及偵查搜檢。對各僧人,不准說話,不准外出。即飲食亦受監視限制,如是者又月餘。
時師所受楚毒,傷痕併發,病勢日增。目不能視,耳益重聽。弟子慮有意外,促師口述生平事略。隨錄為自述年譜草稿,正此時也。
虛雲和尚禪定九日出定後,告訴侍者如下「夢至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說法」的經驗:「余頃夢至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見彌勒菩薩,在座上說法,聽者至眾。其中有十餘人,係宿識者。即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臺山融鏡法師、歧山恆誌公、百歲宮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東邊頭序第三空位。阿難尊者當維那,與余座靠近。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未竟,彌勒指謂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彌勒曰:『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並示偈曰:
識智何分 波水一箇 莫昧瓶盆 金無厚薄
性量三三 麻繩蝸角 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
凡身夢宅 幻無所著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大覺圓明 鏡鑑森羅 空花凡聖 善惡安樂
悲願渡生 夢境斯作 劫業當頭 警惕普覺
苦海慈航 毋生退卻 蓮開泥水 端坐佛陀
以下還有多句。記不清了。尚另有開示。今不說。」
虛雲和尚受酷刑時「入定,生兜率天,見彌勒說法」的經驗,《年譜》編者補述此段時,所舉明朝末年「憨山、紫柏受嚴刑時,苦樂俱捐之禪定境界」為類似的事例。根據錢謙益之《大明海印憨山大師廬山五乳峰塔銘》,憨山大師「當詔獄拷治時,忽入禪定。榜箠刺爇,若陷木石」,而《紫柏老人集》則記載紫柏大師「及被訊,以衰殘歷諸刑苦,凡侍者皆心欲落。而師雲閒水止,了無一事」。此等皆是受到政治迫害時,大師們所顯現之禪定境界。
~~~~~~~~~~~~~~~~~~~~~~~~~~~~~~~~~~
今古相逢換了形
2007/2/18
楞嚴懸鏡
作者:憨山大師
楞嚴印證開卷,即見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則全經觀竟,了然心目,隨命筆述"楞嚴懸鏡"一卷,燭才半枝,已就!大呆云:
燭才半枝,已就!悟道者就是有此能耐!
時禪堂方開靜,即喚維那入室,為予讀之,自亦如聞夢語也。
十五年丁亥 ... 予年四十三,時學人讀予《楞嚴懸鏡》,
請曰:
此經心觀具明,第未全消文字,恐後學不易入,願字字消歸觀心,則莫大之法施也。
予始创意述《通议》,已立大旨,然犹未属稿。
大呆云:
即首楞嚴經通議也!
往後大呆將摘譯此通議與諸行者交流!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換了形。
佛法興衰聽時節,入林入草不曾停。
虛雲老和尚的前生是憨山大師
憨山大師的法號是德清,虛雲老和尚的法號也是德清。
世世承願再來乃歷代祖師無盡的悲願也!
憨山大師一生宣講《楞嚴經》的記錄
按其《年譜》中所記,共三次。
於二十九歲即被請講《楞嚴經》,但未說。
三十一歲開悟後即展《楞嚴經》印心。
四十一歲著《楞嚴經懸鏡》。
六十九歲以五十日完成《楞嚴經通議》。
七十一歲講《楞嚴經通議》。
七十一歲講《楞嚴經》。
七十七歲講《楞嚴經》。
大師最後示現肉身不壞,誠為一大菩薩應世也,
後世讚為「肉身古佛中興曹溪憨山祖師」
節錄自淨慧法師虛雲老和尚的禪風
今天給各位介紹虛雲老和尚及其禪風。虛雲老和尚的前生是憨山大師,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虛雲老和尚自己的話裡得到證實。老和尚在南華寺任住持時,晉院的那一天到各個殿堂撚香禮拜說法。老和尚在憨山大師肉身像前撚香禮拜的時候,他的法語是這樣說的:
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換了形。
佛法興衰聽時節,入林入草不曾停。
憨山大師的法號是德清,虛雲老和尚的法號也是德清。但是古今相逢不是一個色身,換了形體。古德清的肉身還在,今德清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說“古今相逢換了形”。“佛法興衰聽時節”,當年憨山大師去中興南華寺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充軍之人。他以一個“服刑者”的身份去中興南華寺,把六祖道場振興起來。虛雲老和尚去中興南華寺的時候,六祖三次托夢召他。當時廣東省的主席李漢魂也再三邀請老和尚,一定要他老人家去南華寺。所以說佛法興衰的時節因緣不同。佛法也是因緣法,它的興衰也是由時節因緣來支配的。當然,人是眾多因緣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入林入草不曾停”,生生世世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這就是菩薩的精神。過去溈山祖師曾說過,百年之後他要到山下去做一頭水牯牛。我們今天的人聽了這話會害怕,為何不去極樂世界,而是要去做水牯牛干什麼?但對禪宗的大德來說,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度眾生的過程,今天走到山林中去,明天又到草莽中來,不停的奔走,只要哪兒有眾生,哪兒有苦難,他們就到哪兒去。這就是菩薩的精神。老和尚這一輩子,從五十六歲以後出世為人。所謂出世為人,就是說結束了專修的生活,真正出來弘揚佛法,救度眾生。老和尚每十年修一個道場。他最初修的道場是在雲南。那時雲南的漢傳佛教很衰微,他老人家朝雞足山的時候,看到迦葉尊者的道場已經衰敗到了極點,於是就發心在那個地方修了一座寺院,叫祝聖寺。直到現在,那裡還有人繼續住持、弘揚佛法。以後他又在昆明修了一個雲棲禪寺(即華亭寺)。再以後又回到鼓山,中興鼓山道場。民國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老和尚來到廣東南華寺,在廣東住了二十年。一直到解放初期,他還住在廣東。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他去香港打了一堂水陸。當時全國已經解放了一大半。這時有人考慮到老和尚的安危,就邀請他留在香港。老和尚說:“我有我的責任,我不必留在這個地方。”可見老和尚是一個願力很大的人,他完全把個人的安危得失置之度外。後來有人就這個問題評論說:“虛雲老和尚既然有神通,他為什麼到了香港以後不留下來,一定要回去做什麼?而回去以後又遇到了很多的挫折。”這種評論真是膚淺至極!佛教假使沒有那些真正具有責任感、使命感的大德出來支撐的話,哪會有今天?
大呆贊曰:淨慧和尚深體一代宗門大師虛雲老和尚之悲願也!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桑滄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虛雲老和尚在民國四十一年歲次壬辰暮春時節離開雲門山自撰的一副聯語。民國二十三年(歲次甲戌九十五歲)二月,有一天晚上老和尚於趺坐中,似夢非夢之際,見六祖大師到,對老和尚說:‘時候到了,你應當回去。’第二天早晨告訴弟子觀本說:‘我的世緣恐不久了,昨晚夢見六祖召我回去。’觀本師以語相慰。至四月間,一夕三夢,都是六祖催老和尚回去,不久,廣東官紳護法禮請電至,老和尚以六祖道場也有繼憨山重修的必要,於是決計赴嶺南,重興六祖道場曹溪南華寺。老和尚說:“我有我的責任,我不必留在這個地方。”這就是虛雲老和尚為什麼到了香港以後不留下來,一定要回去內陸的原因!乃虛雲老和尚受六祖所重托,因其知六祖欲乘願再來之首要之地便是中土,再普及全世界將度盡一切有緣之佛子!
起信論云:
若修止者,住於靜室,端坐正意, 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
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
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明德清直解:以此
不依氣息,故不調息耳!
不依氣息形色-離身也!
不依虛空四大-離世界也!
不依見聞覺知-離心也!
故古德教人參禪,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只須離心意識參,
出凡聖路學,離妄想境界求,
故此皆云不依,即脫也!
雜阿含經云:
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
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
如是不依於彼地水火風。亦復不依四無色定。
而生禪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復不依日月星辰。
不依見聞。不依識識。不依智知。 不依推求心識境界。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釋惠敏的毒藥在哪裡?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