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如何才能建立真唯識觀?



Bergermann Buan 能在此給眾生一盞明燈,功德無量,大家能隨喜者亦是功德無量

網友大德中秋節快樂.

1. 小的建議大德多留意一些現代科技或醫學相關方面已經驗證的事.

2. "此處 玄奘菩薩指斥某些論師將「五識的種子作為五色根」之說法,說明這樣的說法將造成「十八界種應成雜亂」。由此可知,儘管是以如來藏為主角來解讀佛法,仍然是「十八界各別有種」,不得以此為由將十八界法隨意而說。"

   大德要明白以如來藏為主角的觀點, 並不是這樣論述的.

"如今大德否認過去所說阿賴耶識是無色界中意根之說,那麼究竟無色界中以何為意根呢?能否再做說明?"

在以十八界為主角的架構下, 比較在色界,無色界,和欲界情況,這類問題就是點出為何"十八界"非究竟實有, 相關細節論述前面多篇回文詳細論過. 大德說末那識是意根就是在這種架構下,發生種種矛盾.大德自己不解釋這些矛盾, 還一直問人?

如來藏為主角的觀點, 十八界並非究竟, 根性來自如來藏.大德若一直以十八界為主角來度量, 自然是白費工夫.
這內容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楞嚴經是佛陀講的,大德一直以"玄奘菩薩所說的論"為圭臬, 大德請好自衡量.

法處所攝色和五塵有關, 卻非等同五塵.如果以唯識相關術語來講, 
法處所攝色分為五類:1.極略色 2.極迴色 3.受所引色4.定果色5.遍計所執色.

為了媒介上述的五種色, 這個"接觸媒介"的根性,並非可用
其他五根的根性來類推的, 大德想單用五塵五根概念來論述,自會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大德應考慮實際狀況, 先想想拿掉大腦還能做哪些夢?

3. "我們只能說:處於「無餘涅槃位」之如來藏「前際有過如來藏獨住境界」,而不能說:一切有情之如來藏前際皆有過如來藏獨住境界。"

阿羅漢入所謂"無餘涅槃位", 是只能天生不修而得,還是其他有情也能修證阿羅漢果?
如果是後者, 那麼除非大德否認一切有情皆有修證阿羅漢果的能力, 否則如何不能說"一切有情之如來藏前際皆有過如來藏獨住境界"?

事實上,前面回文早論證過, 說"一切有情之如來藏前際無有過如來藏獨住境界"代表沒有出三界法存在.

大德對瑜珈師地論內文解釋, 這邊不予置評.

基本上,上一回文是小的對此帖相關回應的結束.
這一次算是補充.大德若還是意猶未盡, 請問問其他網友有無意願繼續, 或是版主的意見吧.


王智煌 中秋節快樂!
感謝 王智煌  的努力不懈,也感謝 Bergermann Buan 的大慈大悲!
請大家先看留言!

2017/10/4

網友大德您好, 下面依序回答問題:

1. "而末學的認知則是「五淨色根即是大腦」,因此不須另外施設一個「接觸媒介」色法意根"
    
五淨色根跟大腦有交集,但不代表兩者等價. 若五淨色根即大腦, 那麼把大腦拿掉或大腦失去功能, 一樣可以聽說讀寫, 賞析詩詞,思考計算, 人人輕鬆進入滅盡定, 行運了?

2. "「在無色天,一般來說,十八界中只剩下三個界存在...(略) ,這時候意根可說是阿賴耶識.」
大德的說法是否前後矛盾?
或者大德主張的是「人間為色法,無色界為阿賴耶識」的變色龍意根呢?"

"可說是"是指在十八界架構, 按大德說末那識是意根的理由下, 阿賴耶識更有資格成為"意根". 然而小的前文早就論證過其中弊病處, 別人參話頭,大德參話尾?

大德抓話尾湊出的"人間為色法, 無色界為阿賴耶識"的論調,令人感嘆.小的在前文要點結論中,
早說過要跳出十八界為主角的觀點來思考, 大德不知道嗎? 
以如來藏為主角的觀點,十八界不過是相應三界各道的方便法, 整個思考角度不同於大德的唯識觀就是.

"若如大德所說,有一「色法意根」做為法處所攝色之接觸媒介者,則唯識學中之色法應成十二法,然而現見唯識學只許十一色法,故知大德所說不符唯識學"
這個接觸媒界, 媒介"法處所攝色", 在人道"可以是"色法, 一定需要在十一色法外, 另立一法嗎?
十一色法: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 法處所攝色

這個"接觸媒界"可以由這
十一色法構成, 根源都是地水火風四大, 靠能生萬法的如來藏之根性, 別忘了根性的本質非一非六.(楞嚴經)

"由論文可知,阿賴耶識不會自己出生意識,而是需以末那為俱有依,才能出生意識。"
"因此,末學的認知是:末那識緣於藏識見分而觸法塵,進而促使藏識出生意識。此中末那識、法塵、及意識皆是藏識所生,並無末那識獨存之過,亦無末那識不能知外法之過。"


上面兩段皆是大德解釋, 姑且不論兩段論述各自有誤, 請各位網友仔細比較這兩段內容是不是自相矛盾?

3. "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滅盡三界諸有,已非「有情」,亦非「眾生」,如何可說此一「有情」前際曾有如來藏獨住境界?"

小華從小在中國長大, 大學留美後, 染金髮, 取"新名:Tom", 最後未曾回鄉在美終老; 若按大德論法, 這個美國Tom不是中國的小華, 不是同一人, Tom沒有在中國的生活記憶? 原來換個名字就一筆勾銷啦?

今天別說阿羅漢, 就算是圓教初住以上菩薩,乘願再來, 還是要受累劫因而來的果報,
楞嚴經全名是叫假的嗎?
華嚴經》云: 假使千百劫, 所做業不亡, 因緣際遇時,果報還自受.

其他部份,不想再多說.前幾篇回文提醒過大德, 重點是在大德
想站在哪裡看這一切存在? 
色界? 無色界? 三界內? 三界外?

相傳世親菩薩在親讀"十地經"(華嚴經十住品)後,迴小向大,才寫下百法明門論.
華嚴經內不可思議的境界之多, 解行唯識法門最終必讀,大德有空可以好好深研.

4. 各抒己見, 沒有受不受教問題. 大德能接受, 也是自己功夫.

5. 小的是分享自己的看法, 解經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一篇文章, 不同人看了有不同感受和解讀是正常不過,
    每個人會選自己認同的論點.真理是實證檢驗出來的,不是靠討論, 說好同意出來的.
    大德不滿意, 另請高明就好了, 網路上選擇多的是.


2017/9/28

方便 Bergermann Buan 結論整理,刪去所有非 Bergermann Buan 之文,
因此關於提問者的提問,請參閱下面的留言


2017/9/27

前言:  下面按順序回答大德前文提問, 順便做一些結論整理,
提供有看文的網友參考, 不過要勤勞點爬前文就是了. 

1. 在人道中,五淨色根最後連結到大腦,大德可以將大腦拿掉後,看看能不能做夢?


另外少了屬於色法的"接觸媒界,一般情況下,若有夢境,會是少了五識的夢.  因為夢境要表現出來時,缺少此"接觸媒介",頂多是馬賽克化的默劇. 當然如果有修定到一定功力,在定中可以超越色身限制,避免上述問題.

2. "阿賴耶識的確可說為萬法的依止,請問大德的主張是阿賴耶識就是意根嗎?"
   
小的並不主張阿賴耶識是意根,相反的,前文中早說過,在人道,意根是色法是合理的,也就是上面說的接觸媒介,媒介唯識學11色法中的"法處所攝色".
    
然而若照大德前文中的說法:  "反觀若以末那識為意根,則觸法塵、生意識之體性,則是三界中皆如此。" 那麼阿賴耶識會比末那識更有資格當作意根.因為末那識不能獨存,真正緣塵生識的是阿賴耶識.末那識是已經緣塵生識(第八識的相分,見分)後,才挑第八識見分開始作用.

大德把第八識的見分當法塵,那麼此時屬於18界中六塵界的"法界",也就是阿賴耶識在法(塵)界, 可是這時末那識被當意根, 是屬於六根界中的"意界", 結果是末那識可以獨自存在? 大謬.
    
如果說阿賴耶識也在六根界中的"意界", 因大德把阿賴耶識所生的識(見分)當作法塵, 此時"根界"中有"塵界", 界不成界, 此時又是大矛盾.
    
大德為了把末那識當意根,先是發生色界天人無法見外色矛盾,後來想補救說末那識可緣外塵, 結果不但違背經論,還因此有了"變色龍意根"伴手禮.

現在又想為末那識採取量身訂做的法塵標準,好讓末那識作為意根,結果還是發生上面論證的大矛盾.

此外還有硬將末那識當意根,想放諸三界皆準來比較(僅用某界中的概念來延伸),這樣無意義; 若硬說這樣比較有實質意義,將等同認為因果法則形同虛設!
 (論證請網友爬內文有美國總統的那篇回應).

大德對"末那識是意根"的信念,小的也算開了眼界.不過提醒大德:還有更合理的觀點來解釋這一切存在.

題外話:
如果有比較細心的網友,或許會想到:如果阿賴耶識在六根界的"意界",生出阿賴耶識種子(當法塵)到六塵界中的"法界"(X),生意識到六識界中的"意識界"行不行呢?
("X":其實這樣不合裡,六塵基本是指外塵;更何況根緣塵生識後才產生相應的阿賴耶識種子,果真這樣做是倒果為因,說孫子生爺爺)

答案是不行.如果真的如此,阿賴耶識可說是意根,而且這樣一來,根本不用所謂的"塵(法界)"和"意識界", 違反了建立十八界的基本原則:"根先緣塵,而後發識,不能單獨作用".這時一個"根界(意界)"就夠了.

其實綜合上面所論,把阿賴耶識單放在"法界"(塵),"意界"(根),"意識界"(識)都會造成矛盾,沒有又不行,怎麼辦?

 一個常見(但錯誤)的觀點是:


阿賴耶識是退位的太上皇,需要合理化末那識存在和功能時才拿來用,聊備一格而已;然後以末那識當主角, 放在六根界中的"意界"當"意根",主持十八界(阿賴耶識隱身幕後,刻意淡化當配角),看起來真的不錯, 解釋一些表象可以,可惜在細微處會發生上面所論證的種種根本矛盾.
    
另一個觀點是:
有一個真正根本的存在:如來藏(因染無明生阿賴耶識),其性能生萬法,而且是主角. 其他所謂的十八界只是一種方便法,做為一種方便說理的架構,不是究竟真實根本存在.因而在三界中, 十八界並非在六道都全有, 在無色界只剩3個.


另外說"六根"其實也是方便法,根性是來自如來藏,依三界六道不同果報,生不同報身,所以各界各道中,根的存在概念和運作不盡相同,隨便用一處概念(想當然耳)類 推至不同道,不同界的另一處,很容易就會產生各種錯誤推論.

另外根性來自如來藏,眾生修證後,所生六根可以互用,甚至化為"勝義根",可以有各種不思議功能. 版主說:能見聞覺知者,是性,不是根,道理在此,這是由根本上來說.

實際上,楞嚴經中有這方面詳實的辯證和解說,佛陀為阿難尊者分析為何十八界非究竟根本,破妄顯真;相關內容,網友可查閱楞嚴經卷三.

3. "大德的回答並無法推論出,論中所說前際無始之意根指的是末那識還是阿賴耶識"
   
無法推論出? 很抱歉,給的那回答本來就不是推論.太陽升起落下,一般人有兩眼,兩耳是推論出來的嗎?
    
另外大德若堅持在前際無始,不存在如來藏,或阿賴耶識單獨存在的狀態,那麼以後也不會存在; 此時說能轉識成智出三界只會是妄想.

其中理由很簡單: 如果前際無始沒有阿賴耶識單獨存在的情況下,某有情有一天真的出三界(假設), 對於此有情後際(未來)來說,其前際(過去)阿賴耶識單獨存在過,結果自相矛盾.除非此阿賴耶識就此毀滅,沒有未來,但這又是違背經論的論點.

由上所論, 如果能出三界法存在, 那麼在前際無始,必然有阿賴耶識或如來藏單獨存在的狀態.

4. "另外大德說「末那識只緣阿賴耶識見分」此說了義經中有,能否請大德與大家分享了義經的相關經文呢。"
   
 大德平時引經據典,頭頭是道,怎麼這個唯識學ABC,而且可說是公認的東西,需要小的分享呢?  這是大德自己的功課. (如果有不清楚的網友,請看附註.)

5. "「第七識又翻成意,第六識翻成識. 此時"意根"是什麼。」,從文意來看,大德應當是指:第七識為意,而第七識由第八識出生,因此第八識才是意根。"
     

問題2還在問小的是否主張第八識是意根,現在倒是直接大膽推論.可是小的原文如下:
 "瑜珈師地論中的意, 常是集合名詞"心意識"的簡稱,其中第七識又翻成意,第六識翻成識.此時"意根"是什麼, 請網友們想想吧. (請愛用google, 看看每段上下文可知.)"
   

這時候,"意"的解釋只有大德上面舉出的那種嗎?難怪大德解經意, 結論常常都是"末那識是意根".
    
個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親讀佛經原文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重點是了解實義,不在數量.如果只想靠別人整理的講義,或重點提示,  不想對照原文;那麼不但進展慢,而且會人云亦云,迷而不知自救.相反的,若見眾多矛盾仍堅持己見,往往是自誤.

 大德下面一二三四點論述, 一,二部分,或有道理.三,四部分是大德自己想法,小的並沒主張阿賴耶識是意根.
 瑜珈師地論中為何同用"意"一字,代表各種不同意思 (瑜珈師地論卷一),請大德去問翻譯者吧?
 還有這情形,小的在此帖多篇回應中,已經提醒過了.



註:
1. 成唯識論卷四,有關第七識(末那識)緣阿賴耶識哪部分,收集了四家意見.按次序,前一家提出自己的觀點, 後一家會指出前一家缺失,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後一家所論如下:

"有義: 前說皆不應理。色等種子非識蘊故。論說種子是實有故。假應如無非因緣故。又此識俱薩迦耶見任運一類恒相續生。何容別執有我我所。無一心中有斷常等二境別執俱轉義故。亦不應說二執前後。此無始來一味轉故。應知此意但緣藏識見分。"    原文中最後一句話:應知此意但緣藏識見分。

 另外宗鏡錄卷五十二,在開始便採用上面第四家的意見:
 "但緣藏識見分".其後從各個層面討論第七識的內涵和性質.後世大家多採相同的論述.

2. 這一系列回文中, 若發現參考經文有錯漏處, 還請各位網友提出方便訂正,謝謝! 


2017/9/25

+梅庵

小的在雕刻師那篇留言中, 後面有關瑜珈師地論境行果描述的那段,有訂正過(有標示), 麻煩版主有空時是否修正本帖中對應內文? 謝謝.



我已經修正過了,請大家注意一下!



Bergermann Buan



前言: 下面是個人認為行唯識法門要知道的重點,應該與唯心識定有關.
         基本上是個人想法, 絕稱不上什麼開示, 網友請自行斟酌.

修習任何法門,解行向來並重,相輔相成.這對唯識法門來說,更是如此.解有多深,行就要多深.否則要在其名相海中,尋得正解, 只怕會是大海撈針.從前文雕刻師的故事可以知道,根據唯識學的架構,可以建立不止成千上萬的唯識觀和其相應的世界.


如何才能建立正確的唯識觀(至少能出三界)?

千年前的人們,認為太陽是以地球為中心,繞地球轉動,這情形持續好幾百年,當時最權威的教科書都這樣教.為什麼那時大家會深信不移?因為跟日常生活經驗符合,各種觀察到現象也符合.
不過隨著觀察能力(包括儀器)進步,開始有極少數人發現在平常難發覺細微處的某些現象, 太陽繞地球轉的概念會產生嚴重矛盾,如果是地球繞著太陽運動,則能夠圓滿解釋所見.

當時有勇氣發表此看法的,不是處極刑就是被認罪.一直到過百年後,隨著證據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漸漸接受地球繞太陽轉動的觀念.
現在,從人類能登陸月球,上太空後,地球繞太陽轉動沒什麼人會懷疑,可說是基本常識.

我們可以從上面發現,兩個幾乎相反的世界觀,可同樣解釋在地球上看到現象;

可是能夠解釋地球外世界的,是地球繞太陽轉動的那一個.
"這個就是立基點的不同,造成的差異."

上面類似的情形,其實一直都存在我們的世界.科學能不斷進步,就是不斷發現新證據,並且對之做出調整,以更根本觀念來解讀,建立新的世界觀.行唯識法門所建立的唯識觀,至少在能出三界前,也是這樣進化.雖然經典一直是一樣的.

如果以解深密經的說法,那些藏在最細微深處,卻又無所不在,能以之演化各種架構,應機說明各種世界情況的"道理", 給個名稱叫"勝義諦".這不但在三界內適用,出了三界也適用.可是很難單純用語言說明,因為會失去本義(想想金剛經的內文),只能在"行"中體會發覺.

另外與勝義諦相應,所解讀出的行相,稱為勝義諦相.相對的,一般大多數大家習以為常,認為是常理,所解讀出的行相,稱為諸行相.諸行相和其所依解釋架構,就是在經常某個情境下(無色界/色界),理所當然,但是換到另一種情況(色界/無色界),不是格格不入,就是在一些細微處產生矛盾.

行"唯識法門",重點就是如何在上述情況下,一步一步建立起真唯識觀.

在解深密經中,各式各樣的唯識觀依其內涵和本質不同,由低至高,在性質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諸法遍計所執相. 2.依他起相.  3.圓成實相.
   (請注意:有些經論將相稱做性)

<解深密經卷第二 一切法相品第四>:

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
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
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這三種層次的相之間,轉換的關鍵就在於需要在實修中,知道三種"無自性"性:
1."相無自性"性.  2."生無自性"性.  3."勝義無自性"性.

修行唯識法門的古德, 依照上面的基礎, 描述了實際修行上,所建唯識觀的次序:

古德以五重唯識觀括之。

(主文節錄自明暘老和尚著作"佛法概要",括弧內文是參考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法品".稍作對照,僅供參考,錯誤處有待實證大德們改正.)

(一)遣虛存實唯識觀:


云何遣虛存實?即遣遍計所執之虛妄,而存依他、圓成之實有也。就俗諦說、依他起亦為實,就勝義說、圓成實方為實。 對虛說實,是為空有相對之唯識觀.起信論云:「一心生滅門」即是依他起性,「一心真如門」即是圓成實性;
二者皆不離乎一心,此唯識所以成立也。

(這裡是明白到第六識所知所見都是虛妄的, 要像解深密經說的,離開表層名相認知,尋思勝義諦;發現"相無自性"性,了知"無相之法"存在,應該離遍計所執相層次,建立初步的唯識觀)

(二)捨濫留純唯識觀:


一切諸法皆不離識,識分心、境,境別內外。上云遣虛,僅遣去心外之虛妄執境,此云捨濫,乃將心內之相分境一併捨去,較為更進一層。
今就百法捨去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法,六變相所緣無為法.所留者,為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心所。留能緣心,捨所緣境,是為能所相對之唯識觀。
 
(這裡主要是捨離第六識所得表相,觀照更深層部分.這時候不是冷水泡石頭.想反的,若能如實了知無相法,認知到"生無自性"性,則初入諸法依他起相層次)

(三)攝末歸本唯識觀:


一心所法各分本末,本者、心之自體,末者、自體上所現之相分見分。
上雖已捨相分,猶存見分之用,此則攝彼相見二分歸就識心之體。


心體云何?即自證分也。謂攝取識心上之相分、見分、而歸於自證分。
比較上二重更進一層也。是為體用相對之唯識觀。

(這裡是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層次的過程.常言道:海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不過現在是海水不會退,褲子滿波流,怎麼辦?
"生無自性"性真諦又該是什麼呢? 別忘了手上有的法寶.在一番功夫後,知道第七識只是執第八識見分.這是雜染相法作用,一切源頭來自第八識,相分和見分同歸於自證分.這是在一步步逐層深入中,如實了知依他起相.)

(四)隱劣顯勝唯識觀:


心王為勝,心所為劣,以心所原為心王之所管領也。至此又去五十一心所,僅存八識心王,是為王所相對之唯識觀。

(這裡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和"生無自性"性,還有依他起相內涵,因而如實了知一切無相法和一切雜染相法.這時因為"生無自性性"緣故,知道諸法本身也是無自性,即緣生法,為所謂的"勝義無自性"性,因此能斷滅雜染相法,證得清淨相法.第七識我法二執俱破,第六識優化,這時可以了知第八識原始自證分,初入圓成實相的層次.)

(五)遣相證性唯識觀:


心王雖尊,有事有理:事者、差別之相 用,必須遣之;理者、無差別之法性,必須證之。是為事理相對,事盡理顯,智無得所,入真唯識之唯識觀。

 (這裡是由初入圓成實相層次,證得清淨相法後起修, 希望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和圓成實相.這需要如實了知"勝義無自性"性,然後以究竟的"相無自性性"和 "勝義無自性"性去證得:『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解深密經卷二無自性相品>換言之,就是破一品根本無明,證一分清淨法身. 這樣的境界應該去參考華嚴經.)

註:<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
 "善男子!若諸菩薩能於諸法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善男子!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要點:

1.如何了知無相法呢? 

   最重要的就是思考什麼是勝義諦,離相為第一步.如果能夠在一時覺知勝義諦相,就可知道相應的無相法.
   解深密經上有說到: 如果說勝義諦相和"諸行相"相同.或者,勝義諦相 本異於諸行相;這兩個說法都是錯的. 


   另外,勝義諦相無所不在,在最細微處也是處處可見.

2.無相法基本上要在依他起相層次,才算根基穩了,

   可是要和雜染相法交互淬煉,兩法才會究竟.
   勝義諦是巡航的羅盤,三個"無自性"性的覺知只有行後才知真義.

3.每次建立的新唯識觀要落實在生活一切中.

   檢驗的標準是有的,見五君.如果能五君見二位,才入依他起相層次,剩下三君有的磨.
   五君齊見,才有本錢知道第三個"無自性"性, 證得所謂清淨相法,出離依他起相層次,進到圓成實相層次.

"唯心識定"應該在圓成實相上,才算真貨.前面的該是打基礎的過程,
當然要定;定中得寶才能有本錢知勝義諦,這是更新唯識觀世界的動力.


說實在的,這種以識練識的修法太吃駕駛員功力.還好打怪開外掛程式是很正常的,這個勝義諦寶庫的外掛,就是楞嚴經;另一個是法華經.若是修到"唯心識定",華嚴經是很好的參考書.

行唯識法門的真正威力,要在出三界後才會顯現出來.如果在三界內,用來當其他法門的工具書是很好的,該有的都有.實證到哪裡,從哪裡切入, 這時候那些名相教條方顯真意.如果要解行全依唯識法門,本錢要足夠,方法要對,還要有適當機緣.

修"唯心識定"目標,所謂的真唯識觀是如何呢?個人認為是華嚴經上的一真法界.

這時候大概是什麼樣子? 聽過一句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以上內容,純為小的抄經和拾人牙慧,加上一點想法,並非實證得知,因此僅供參考,大家要找有真修實證者學習才是正辦.另外請務必找原文對照前文.

另外雕刻師的那一句話是: "對我來說,早看見菩薩像在那裡,雕刻不過是取出的過程."(PS.2)

P.S.
1.明暘老和尚那本佛法概要,深入淺出,開門見山,沒什麼嚼舌根的話,個人認為看起來舒服,應該適合對學佛有興趣的每個人.
2.原句出自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大家有空可以去
   梵蒂岡看他的作品.
3.五十一心所法:請網友DIY,google一下.其中第六識相應51心所,第七識相應其中18個,第八識相應其中5個.

2017/9/22  9:53 PM

即時為大家補上 Bergermann Buan 越來越精彩的開示,也期待即將補完的一句話以及"唯心識定"
什麼才是行"唯識"法門的要義?

這是梅庵託大家的福了!

Bergermann Buan 和 王智煌  最新的回應如下:
歡迎大家針對此題目,提出自己的心得


楞嚴經云:「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若如大德所說,摩訶迦葉尊者應當已經滅除此「接觸媒介」意根,那麼是否表示 尊者的阿賴耶識無法透過「意根」接觸外五塵了呢?然而諸經中 尊者與 世尊應對自如,顯然 尊者仍能了知外五塵,故知此處「意根」不是大德所說之「接觸媒介」。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摩訶迦葉乃是已證滅盡定(滅受想定),得寂滅涅槃的聲聞
不用第六意識,而是用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了知一切法!


網友大德您好, 幾點論述如下:

 1."路人乙的主張只能推翻以第七識為媒介的論點,並無法推翻「以五淨色根為媒介」的說法。"
  
 誰說要推翻以五淨色根為媒介的說法?
 重點是所謂五淨色根最後都連結到大腦.
 接著以某未知方式傳給第八識引起相見分,第七識執取見分
 選擇後,再以某方式傳到大腦中產生眼,耳,鼻,舌,身五識和意識(第六識).

 因此若為了使末那識可作為意根,採取"接受第八識產生的法塵 (見分)"
 此標準當作所緣之塵,那麼採相同標準,前五識的根都應該是末那識.

 若是按一般前五根所外緣之色(塵)為標準,那麼做為媒介接觸外塵(經阿賴耶識)
 產生"第六識",  能被叫作意根的,就是那個"接觸媒介",是色法. 

2."變色龍意根是違背經論的."
   意根會變成變色籠,是因為硬要末那識當意根,
   又說末那識可緣外,產生的結果.
   如果堅持末那識是意根,但為符合經論,認同末那識只緣內,
   又會造成在色界天無法見外色的矛盾.
   根本問題就是來自於堅持"末那識是意根".

3. 意根是色法, 不會發生大德所說的問題.
   基本上六根和六識的生成來源,都是來自阿賴耶識,
   甚至所謂的六塵也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變現.
   
   唯識學中的十八界,可分為:
   六塵界: 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
   六根界: 眼,耳,鼻,舌,身,意.
   六識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在無色天,一般來說,十八界中只剩下三個界存在,
   那就是法界(塵),意界(根),意識界(識).
   
   法界是指所謂的心法,心所法,等等,簡稱"法塵".
   意界是指阿賴耶識和依阿賴耶識而存的末那識.
   意識界:第六識.

  基本原則: "根要"緣"塵",而後發"識".

  現在"意界"中能緣"法界"(塵),產生"意識"的,就是阿賴耶識,而非末那識.
  因為這時能緣"法界"的,只有阿賴耶識.
  
  末那識要等阿賴耶識接觸法塵產生相見分,  也就是已經緣塵生識了,才會開始作用;   
  末那識不過是一個影像後製兼快遞,把後製過的影像傳到意識界表現出意識(第六識).
  這時候意根可說是阿賴耶識.

 在人道,18界都存在,和前五根一樣的選取標準,說意根是色法,
 合理,其根源是自阿賴耶識變現.

 (色法有11種: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
  
 今在無色界, "人道中的意根概念"於此不適合(只剩下三個界),
 若要用唯識學(十八界概念)來解釋,必須化為一種更抽象的存在概念(類似勝義根),
 然而其實質就是阿賴耶識變現,但不是末那識.
    
三界內眾生各自的阿賴耶識沒有所謂變色龍的問題.硬想把
人道中的意根概念放諸三界六道皆同來思考,才是問題.

因為就唯識學來說,十八界並非恆存於色界,無色界,乃至慾界各道,
所以關於其各自"根"的內涵,運作會大不同,不可因名字相同(都叫做意根),
輕率做比較(不合理,常常無意義),
這樣很容易以之做出錯誤論述,例如:末那識是意根.
其後產生各種矛盾自然在意料之中. 這問題個人在先前回應已經做過論證.

大德所引用的經文, 恰好符合上面所說:

<瑜珈師地論卷五十七>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七: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遠行及濁行無身寢於窟耶。
答依意根處。由於前際無始時故。遍緣一切所知境故。
名為遠行。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主宰故。名為獨行。
無色無見亦無對故。名為無身。依止色故。名寢於窟.

前際,中際,後際: 一般指"過去", 現在", "未來".
可是所謂過去是多久以前? 
以大乘佛教觀點, 可以回歸到所謂無始時, 這時候的前際有另個名稱: 
本際.
這是只有阿賴耶識, 甚至是如來藏存在的時候.

"前際無始"時, 這時候只有阿賴耶識. 那麼經文中的"意根",就是阿賴耶識.

P.S. 我們平常說的"意根", 應該叫"意識根".
      然而瑜珈師地論中, "意"經常是集合名詞: 心,意,識.

      心:第八識.  意: 第七識.  識: 第六識.

      因而其經文中的"意根", 到底是指什麼, 一定要詳看內文,或前後文, 才可以確認其意.   






Bergermann Buan

網友大德您好, 下面按大德文中論點順序回答如下:

1.  一. 這個夢境問題, 大德只要別忘了兩事:

a. 11色法中: 法處所攝色.  
b. 第六識可薰第八識相分和見分種子.
              
這了義經有說,瑜珈師地論卷一也有提到.有了a和b, 和那個接觸媒介,做夢不是問題.
大家平時把資料存在HD,  道理是類似的.
     
       二. 這問題版主回答了. 既然翻楞嚴經, 順便看看勝義根的緣由吧; 
             此外, 接觸媒介需不需要, 視身處哪界(十法界)而定.

2. " 如此定義之意根,體性雜亂,時而是色法,時而是七、八識,功用亦不固定。"
      
    大德認為功用一定要固定? 那麼能有千百億化身就沒意思.
    請注意,化身可以遍三界六道, 甚至三界外.

    還有, 末那識從來不能單獨存在, 有末那識在必有阿賴耶識存在, 誰才是真正的依止?


3.  "無明"有好多種, 分別處在不同層次. 大德只須知道:

      什麼是"根本無明",什麼是塵沙無明, 離開無色籠出了三界,
      還剩下哪一種無明, 答案就很清楚了.
     (這部分了義經超多的, 修學唯識請看華嚴經吧.)

4. 末那識只緣阿賴耶識見分.


    這個了義經有, 前幾篇不是講過了? (這邊請版主處理吧.)
    生"識"的根源是來自第八識, 不是第七識.

5. "應該反過來說,因為大德將意根做了有問題的定義,才導致意根無法在三界中比較。"


    先回大德結論吧, 問題不在於將意識根做有問題的定義,
    而是大德想站在哪個位置看這一切存在?
    是色界? 無色界? 三界內? 還是三界外? 一真法界?

    大德是否知道原開帖裡, 所謂的金丹有個別名叫"陽神"?
    其實這個存在就是在大德現在認定的唯識觀基礎上,修煉出來的.

    老實說, 在三界內, 這樣的"唯識觀"世界是很高明的,
     (連我執都可破, 生無色界第四天)
    可惜, 出了三界後, 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呢.

    說實話, 小的原本很想補完一句話就了事. 可是前幾天網友才提"唯心識定"; 
    大德現在也從另一方式, 挖到問題的核心: 什麼才是行"唯識"法門的要義?
    不好意思, 這幾天找時間一起回答,和大家分享個人想法.
    (如果沒意外的話, 星期天以前).

    瑜珈師地論中的意, 常是集合名詞"心意識"的簡稱,  其中第七識又翻成意,第六識翻成識. 
    此時"意根"是什麼,
    請網友們想想吧. (請愛用google, 看看每段上下文可知.)

P.S. 很抱歉, 想偷懶又被抓包. 版主請見諒, 小的俗事多,人呆又懶呀.



2017/9/21

唯識學猶如雕刻師的教科書
全部跟著教科書走的是資糧最淺薄者,且其佛像一人一個樣!
一半跟著教科書走的是資糧最平庸者,彼此佛像有少部分相似!
少部分跟著教科書走的是資糧一般者,彼此佛像外觀相似,神情有別
大部分沒跟著教科書走的是資糧足夠者,彼此佛像外觀,神情都相似
一開始就丟掉教科書走的最後百分之一資糧超群者,其佛像開始自然流露莊嚴威儀. 卻還無法擁有大師那種難以言喻的境界!

說到這裡,慈眉善目的 Bergermann Buan 已經用非常白話的言語來開示了!
被斬了身子,就像無頭蒼蠅到處亂撞的園丁:

“雕刻師選了那十位作者為弟子, 除了點撥個人技巧上的不足外,還跟他們傳授其雕刻要訣, 內容是一句話.”

請道一句話來!










Bergermann Buan


從前某個國家有位不世出的雕刻師, 其作品栩栩如生不在話下,更特別的是, 不論遠觀, 近觀可以有不同的神韻感受, 好像有生命般的意象蟄存著.

這位雕刻師年紀大了,想找人傳承其一身功夫, 想了個辦法:
他在木材加工廠要了塊一般木頭, 雕了一尊菩薩像, 並且詳細記錄了每一個步驟下鑿位置, 角度, 走向位置, 範圍,等等細節, 整整大概約兩百多個步驟.接著昭告海內外各國家, 擇日舉辦測試會, 請有志者前來參加.

當天, 各國來參加的好手每人得到一塊一模一樣的木頭(跟雕刻師當初拿的木頭一樣大小形狀),和一本雕刻師寫下的記錄.測試方法是在一定時間內, 照手冊記錄, 雕刻出菩薩像.雕刻師則和數十名見證者在別處靜候, 只有這裡放著雕刻師原始的菩薩像, 參加測試者是絕對看不到的.

隨著時間過去, 上千尊雕刻好的菩薩像被送到審查處查驗後, 被分成五區放著:


第一區: 這裡的菩薩像, 幾乎每尊各自一個樣, 很難找到兩尊相像的,
              而且有很多拙劣到令人吃驚. 該區作者受訪時幾是異口同聲
              表示: 明明都按照手冊上步驟一步一步來, 怎麼會這樣??
              平時我自己的刻的水平也沒那麼差?


第二區: 這裡的菩薩像好了些, 跟一般常看到的差不多, 雖然彼此還是
             有明顯分別, 但是一些小地方卻出人意料有點相似.
             該區作者們受訪有個共同表示:
             他們在後面剩四五十個步驟時, 覺得怪怪的, 想了辦法去思考
             餘下步驟的做法.


第三區: 這裡的菩薩像大都是佳作, 五官衣著有多有雷同, 不過還是不
             少地方不一樣, 神情也多有別. 該區作者們有個共同表示:
             他們進行步驟不到一半時, 即開始認真尋思剩下的步驟.


第四區: 這裡的菩薩像都栩栩如生, 並且形像衣著非常相似,其神情味
              道或有相似.該區作者們大多表示: 他們在進行約前三十個步
              驟後, 就開始揣摩剩下的步驟.


第五區: 這裡有十尊菩薩像,個個自然流露莊嚴威儀. 其外觀姿態可說
              一模一樣, 神情幾近相符, 不過從不同角度來看仍然有別.
              作者們受訪表示:  他們對每個步驟看法可說都一樣, 除了前十
              個步驟略有差別.
              評審見證者表示: 這十尊菩薩像和雕刻師的原作非常相近,
              外觀看不出麼區別. 可是大師的菩薩像感受具足那十尊菩薩
              像的威儀, 呈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境界.



雕刻師選了那十位作者為弟子, 除了點撥個人技巧上的不足外,還跟他們傳授其雕刻要訣, 內容是一句話.

話說現今佛學, 內容解釋好像唯識學是主流, 其內容雖說有大體共識,但是細部卻是百家爭鳴, 有人說是這樣, 有人說是那樣, 各有大批學徒追隨.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大家都建構自己的唯識世界,似乎都覺得找到一片天地. 請問這會奇怪嗎? 其實看看"成唯識論"的成論經過和內容, 好像又還好?

(譯者非常盡責了, 找了華嚴經, 解深密經等等來解說,畢竟實在太多"外來語"了)

若論學佛, 唯識法門給的是"境", "行", "果". 瑜珈師地分"五分".其中 "本意分含十七地" 就是包含境,行,果的描述: 一條條的規則, 伴隨大量的名相,沒有從根本上說為什麼要這樣,而是在攝抉擇則分中, 藉由大量問答, 雕刻出本地分的內涵(其實在本地分的原文中就可見出端倪了). (這段訂正錯漏處)

不同於佛學情況的是, 其描繪的唯識世界從來只有一個真的:
修"果"能出三界, 其所依而解的那一個"境" .雖然原文是一模一樣的,就像雕刻師的雕刻記錄手冊.

這邊包含故事用唯識學回答前文三問夠了呢. 

答第三問還差了一點, 不過補上雕刻師的那句話就好了.
(請和無著禪師遊五台山遇文殊菩薩的故事內容對照.)
       

找時間和行唯識法門的名相要點對照補齊.


重新請教如下
唯識學中
1.
如何是清涼山中主
2.
龍蛇雜處是何界
3.
前三三與後三三是何所指


~~~~~~~~~~~~~~~~~~~~~~~~~~~

2017/9/16


從唯識學的意根到意地:
重頭戲應該在意地了!



網友大德您好小的自個知自家事沒有過謙的問題.

1.唯識學其實不太對個人脾胃但是其建立架構和辨證所須功夫令人敬佩
小的現在只是站在門外向門內看聞香止餓手上拿本楞嚴經而已
若循不一香氣望去發現是:
瑜珈師地論唯識三十颂解深密經.
(瑜珈師地論在評論十七地要義的攝抉擇分之菩薩地中,大量引用解深密經)

2.另外所謂"",""法塵的用詞是為了指出作用層次不同的方便法.

瑜珈師地論卷一開頭光五識所緣,就有"",淨色"的分別,加上還有所謂的"種子依"
簡單說就是藉著不同名相區分其實質作用在不同層次上.解深密經開始就講了,
要明白的是"勝義諦", 不要單在名詞上轉.

"內證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表示,
 
息諸諍論勝義諦,超過一切尋思相。"



3. 關於大德傾向前文中"路人甲"說詞覺得沒有矛盾不過呢,
    "路人乙"的評論就是問題所在.

    "唯識三十頌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

    這個宗鏡錄和成唯識論都能找到評論解說第七識只緣內的理由.
    (
其實問版主最適切不過了.)


4. "為何大德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是錯誤想法呢?"
    這個問題版主回答了其實大德引的經文中也回答了不是嗎?
    若是需要詳細論證個人認為超出現在討論範圍那是有能耐出三界後的零學分課題.
    不過是有一些方便菜做個引子: (撒鹽空中差可擬)

    話說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有個橋段秋香中了面目全非腳後,這時""是秋香嗎

    可是能夠說""不是秋香嗎?

5. 
常常手煮咖啡煮茶或做菜的人應該有類似經驗.相同的材料處理步驟

    可是完成品的風味,細微處的口感卻不盡相同到底為什麼?

  P.S.
瑜珈師地論分五分共一百卷其中第一到第五十卷是"本地分",可細分為"十七地":
    
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注意所謂的意地是一集合名詞"心意識", 也就是第八第七第六包在一起論述其中細節.

剩下的歡迎大家補充.




2017/9/14


20:33

重新請教如下
唯識學中
1.
如何是清涼山中主
2.
龍蛇雜處是何界
3.
前三三與後三三是何所指

既然跟唯識學有關,就留在這裡一起討論吧!

~~~~~~~~~~~~~
12:35

園丁再度現身提問

今後 Bergermann Buan  可能會很忙,感謝大家的參與!


林園丁

請教
1.如何是清涼山中主
2.龍蛇雜處是何界
3.前三三與後三三是何所指

這些問題與此主題有別,可能需要另外開題!


~~~~~~~~~~~~~~~~~~~~~~~~~~~~~~~~~~~~~~~~~~~~~~~~~~~~~~~~~~~~~~~~~~~
2017/9/11

宗鏡錄:
經偈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佛說如來藏者。即法身在纏之名。以為阿賴耶。即是藏識。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也。

反過來“賴耶識即藏”有執賴耶與真如體同者。亦是惡慧也。


將 Bergermann Buan 和 王智煌回應拉過來,方便Bergermann Buan,王智煌和大家一起討論:

沒見過“凹凸空蕪”一辭,google一下:

大莊嚴論偈云。譬如工畫師。畫平起凹凸。如是虛分別。於無見能所。譬如善巧畫師。能畫平壁起凹凸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不真分別。亦復如是。於平等法界。無二相處。而常見有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畏。云何不須怖畏。以自心變故。如畫凹凸。由自手畫故。










Bergermann Buan


網友大德您好,  小的是凹凸空蕪的俗人, "大德"兩字承受不起.

" 意根指的是接觸法塵出生意識者 "

說到法塵, 稍作背景提要. 唯識學中(至少就瑜珈師地論來講),色的定義是廣義的, 比如八識田裡的種子也算. 簡單說,因"緣"而起的變動都算"色", 姑且給個名稱叫法塵."根"則是接觸法塵的一種媒介存在, 並非是外表的五官不可,觀察尺度小一點, 說是存在於細胞層次, 無可厚非.各種識呢, 根源都生自第八識, 第六, 第七識只是加工, 挑選的角色, 這個"唯識三十颂", 或是瑜珈師地論卷一開頭部分就點出來了.(若真按句中"接觸法塵出生意識者"字面上去解, 意根就是第八識,這裡僅作小小提醒.)

如果"第七識(末那識)是意根", 那麼對色界中的眾生又是如何?

色界的眾生有意識, 所以需要有意根存在.末那識有個特點, 只緣內法塵, 而不緣外法塵. (這個了義經上有)
現在因為末那識是意根, 接觸不到外法塵,  因此色界眾生"看"到的外在是無色世界, 好一點看得到自己的色身, 但是看不到其他同天的有情存在, 這樣一個違背諸經所描述色界的結果, 不就是來自" 末那識是意根"?

路人甲: " 說不定由眼耳鼻舌接觸外法塵, 經過某一個看不到媒介,傳遞給第八識產生相分和見分?

路人乙: " 若如此, 那個媒介(也就是根)肯定不是第七識(末那識).因為第七識要執第八識的見分(種子,法塵)才開    始作用.

路人丙: " 我認為末那識是內外法塵都可以接收, 發生作用.因為色界眾生有意識, 意根存在; 若說意根不是色法, 那麼接觸不到外法塵, 必會產生矛盾.因此意根是色法."

路人丁:"  等等, 這不就跟無色界的情況相反?難道說意根是變色龍?還是說末那識根本不是意根?"

有在觀看本帖留言的網友們, 大家覺得怎麼辦呢?
唯識學又當真這樣經不起檢驗? 還是問題在析文解意上犯錯了?

題外話:
1. 本留言串中, 一開始的留言若是一碗飯, 那麼其中藏了一兩顆塑膠米.小的相信不少人一開始就挑出來, 但有點擔心若有人不經咀嚼,一口吞下, 拉出" 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的錯誤想法, 那就不好了,在這裡特作說明.
版主有心拉長帖上來, 小的拋個磚>先答"如何出無色之籠"?
解六結中的滅結. 這無色籠出自何處?就是那剩下的末那半分微細,白話講, 法執為主體.
重點是解結前要先有本事見結, 見結難,解結更難, 層層遞增,這或許是版主大德苦心勸持楞嚴咒的緣故吧?
好像飄盪在汪洋大海中, 有了個燈塔, 甚至是GPS.

俗話說: 要解決問題, 先了解問題的根本在哪.

ㄧ長串看下來, 要點在兩個地方:


1. 黃龍禪師為何說呂洞賓「饒經八萬劫,終歸落空亡」? 


其源於 "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金丹潛能無窮, 可包藏萬象, 妙用神通,接近無所不能,所以說能藏世界, 但是仍不究竟, 不是一切根本源頭.因為金丹由"半升鐺內煮山川"這個取坎填離有為法而來,如果金丹是究竟根源, 那麼能夠"半升鐺內煮山川"源頭就來自金丹之效,  結果就是進入 雞生蛋, 蛋又生雞, 到底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迴圈. 所以黃龍禪師 : " 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這件事帶出一個要點:
   能出三界的無為法, 其實無處不在, 但不著跡.
   今天用最精妙無倫的世間法來相比,即便是失之毫釐(半分末那微細), 其實是差之千里(無色籠)
   因此若要以"窮舉"和"歸納"二法來描述"一切有"時,需要特別小心不要偏離最原始意在言外的立足點,
   要不然很容易陷入文字般若的迷圈.

2. 第七識和第八識的關係:

    這邊拾人牙慧( 好像是淨慧老和尚講得): 管家和主人的關係.以前家大業大的富貴人家才請的起管家, 

    主人不是吃喝玩樂就是只做要事裁決.  生活上實際操持實務的是管家.

    這管家要是能力強, 起了私心, 把上面的主人架空不是難事.握有原是主人所有的珍寶, 
    掌權力行使指揮 一切事務,此時外邊人看來, 管家根本就是主人一樣, 誤認很正常.

   
出無色籠, 這是一個在管家勢力中找出主人在哪裡的過程.

對了以上部分講好聽點是解, 講不好聽點是嘴砲. 重點在行!
行這部分," 虛雲老和尚開示,事蹟紀錄"裡面到處都是寶.其中有一篇靈源老和尚寫的"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不過幾百字, 卻是當頭棒喝,字字珠璣.

最好從大乘禪入手, 挑個應機法門, 有相應三昧, 參照楞嚴經指導,看解到何結, 繼續深入.解後二結會逐步殊途同歸, 上面為個人測度.
(注意個人沒什麼證量, 只是有感而發. 有錯請諸方大德指正)



另外這帖通篇看下來, 發現個問題: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
這個在無色天, 末那識還留有半分微細.那麼被"空"掉的另外半分末那識不就是歸於色界以下的範疇?
所以末那識是"某種根"的話, 應該是有色, 還是無色?
隨其而來的問題是: 有對? 無對?

末那識是有對無色根? 有對色根? 無對有色根? 無對無色根? 非有對無色根? 無對非色根? 無對非無色根? ..............(懶得打了, 16種分類)
說到底, 是不是個根?
還有 "識必對應根"?  " 一識對應一根"?  "一識得應多根"? 

說真的, 版主過獎了, 小的認識的佛經沒幾本, 不過喜求真,求實.
俗話說: 愚者千慮, 或有一得, 差不多這樣子.

看了本帖的下面留言, 個人有些許想法:

1. 語言文字可以用得很精妙, 但本身就是著相, 相關風險前文已提.因此唯識的著手方法, 似乎是捨易取難; 不過細想, 既然有25大圓通,娑婆世界該有應機者, 認為此法方便,好入門.

2. 大家知道第七識不能單獨存在, 因阿賴耶識而有.

這第八識恆存, 因此三界內第七和第八識都存在, 就算出了三界,因阿賴耶識本性和業染,所謂第七識還是存在, 除非能轉識成智.這時候加個條件: 

末那識(第七識)就是"意根", 自然會得到三界內哪裡都有"意根"存在的結論.
     
先不管"意根"到底是什麼, 暫當作是某存在. 重點是六道眾生此時所謂的"意根", 除了名稱相同, 實質內涵一樣嗎?是同一類東西嗎?

     "Bush, Cliton, Trump" ,都是所謂"美國總統",可是是同一人嗎? 或是同一人換臉皮?
    
今天把第七識加個新名稱無所謂, 可是不代表可以把新名稱在某處的概念與含義, 理所當然延伸到其他地方, 然後比較分類,因為對不同的實質存在來說, 這樣做很多時候沒有意義!

      例如: 甲乙兩人同名同姓, 叫羅小虎. 甲是廚師, 乙是公車司機.甲整天燒菜-> 羅小虎整天燒菜, 所以乙整天也燒菜(他叫羅小虎),既然都整天燒菜,我們來比較兩位羅小虎的廚藝?
    
      路人甲: 說不定三界內眾生的所謂的意根, 可以是同一種實質存在?

      假設三界內眾生所謂的意根本質相同, 只是表現現形式不同,那麼"因為意根就是末那識(末那識是意根), 所以此時三界眾生的末那識本質是相同的. 但末那識是因累劫業報而雜染,本質要相同, 累劫業報要一樣(?);六道眾生累劫業報要一樣, 那麼只有累劫以來所受因緣都要一模一樣???
      這跟諸了義經(論)所說的完全相背. 講白點,  如果真能如此,幾乎等於說 "因果不存在" !  
       (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由上論證, "末那識是意根"這論述, 能夠在三界內都成立嗎?  No.

因此就算是"末那識是意根"此概念在人道上成立, 不代表可以套用在三界內其他地方. 不同道的眾生, 其末那識有著根本差異.甚至在天道中,不同天的眾生, 因修正證不同關係,其末那識也有根本上的差異.    
     
      個人認為, 討論這個問題會有趣多了:
     " 在人道中, 末那識可否是"意識"根?" 因為其實就是探討人的第六識與第七識的關係.
     ( 現代有很多科學觀察結果可以來佐證推敲.)

   P.S.
        1. 各家對"意","心", "色"的定義不盡相同, 所以一不小心就會張飛打岳飛.

        2. <瑜伽師地論> 卷一  :
             何意自性。謂心意識。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3. 瑜伽師地論卷第53 :
            問:若前五根皆是色性,依眼等(五根)受名身受者,何故眼等非唯是身(根)?
            答:由相異故 。所以者何?眼等五根展轉相異。
            問:若眼等根其相異故,非皆身相,依彼諸受 ,由是因緣應非身受!
            答:餘有色根不離身故,就彼為名,此復何過 ?
            問:若不離身故無過者,意根亦爾,不離身轉,依意根受應名身受,是即一切皆是身受,
                   無心受耶?
            答:諸有色根定不離身,意即不爾,故無有過。所以者何?生無色界有情,意根離身而轉。
                   是故,五根所生諸受合名身受;唯依意者,獨名心受。故總說二 ,謂身、心受。

想補充一些背景資料:
坦白說, 真實的存在是本自具足的如來藏.另外十八界本質跟標準模型一樣, 試圖用一最精妙的架構,可以客觀的, 描述和解釋所觀察到世界中的萬象.其實這不容易, 若說有一個世界恰被最精妙架構完美詮釋,個人想大概就是第二月世界.

話說科學家知道這宇宙有著標準模型不能描述的存在:
"暗物質"和"暗能量".誰知千百年前早有人提出: 動用三十六對. 讚嘆!

P.S.部分可以作為建構某標準模型的練習題, 有興趣者可試.

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靈源和尚記

民國三十六年冬禪七中,我上方丈請開示。
師公問我:「你用什麼功夫?」
我說:「亦念佛,亦參禪,禪淨雙修。」
問:「你既念佛,如何能參禪呢?」
我說:「我念佛時,意中含有是誰念佛的疑情,雖在念佛亦即是參禪也。」
問:「有妄想也無?」
答:「正念提起時,妄念亦常常在後面跟著發生,正念放下時,妄念也無,清淨自在。」
師公說:「此清淨自在,是懶惰懈怠,冷水泡石頭,修上一千年都是空過。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參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誰,才能破參。你須精進的用功才是。」
問:「聞說師公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無心入呢?」
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無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問:「我要學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
答:「非看話頭不可。」
問:「如何叫話頭呢?」


答:「即是妄想:自己與自己說話,在妄想未起處,觀照著,看如何是本來面目,名看話頭。妄想已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若隨著妄想轉,打坐無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懇切,話頭無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不受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幾句話每次打七師公都要話的)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參禪不參則已,既決心參,就要勇猛精進,如一人與萬人敵,直前毋退,放鬆不得。念佛亦是如此,持咒亦是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緊似一天,功夫便有進步。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