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無名梅庵搬家通知:

宗門公案移轉通知:
將宗門公案逐一移轉至這裡,方便今後大家對宗門公案的討論.
http://mymeian.blogspot.tw

~~~~~~~~~~~~~~~
無名梅庵搬家通知:
有人 email 給我說:希望能見到無名梅庵的所有舊帖子

今天終於將無名梅庵的所有舊帖子
全部轉至這裡了!
http://mercybuddha2011.pixnet.net/blog

至於新帖將以此地爲主
http://mercybuddha2011.blogspot.jp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扶桑行腳~唐招提寺的千年歲月

在奈良一天走三處世界遺產,不是故意安排的,是走完後才發現的.

在京都先定三晚住宿,一晚才4600日幣一人2300,進住後發現是一處很完美的地方,離京都車站很近,就在西本願寺旁高級住宅區,原來西方人來京都,都是用這麼便宜的價錢住這麼舒適的地方?
一個房間,五臟俱全,衛浴加廚房.

從京都到奈良搭火車(近鐵奈良線)會先到唐招提寺.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唐招提寺這塊匾額是從西元759年到今天!
上面這兩張照片,是我第一眼見到的唐招提寺.

西元763年,鑒真在唐招提寺坐東朝西,面向中國圓寂。他的弟子們特地製作了大師的生前肖像,現安放在禦影堂中。作為日本國寶,它只在每年6月6日開山忌前後,對外開放大約一週時間,供人瞻仰。

鑑真年表
688年,鑑真在揚州出生。
701年,鑑真14歲出家。
742年,榮睿、普照在揚州見到鑑真(55歲)並提出東渡日本傳授戒律的請求。
743年,第一次、第二次東渡失敗。
744年,第三次、第四次東渡失敗。
748年,第五次渡航失敗漂流到海南島。
750年,鑑真(63歲)失明。
753年,鑑真(66歲)乘坐從唐返回日本的第十次遣唐使船東渡日本。
754年,在東大寺為聖武上皇、孝謙天皇、光明皇后等400多人傳授戒律。
758年,被日本政府授予“大和上”的最高稱號。
759年,鑑真在新田部親王的舊宅興建唐招提寺。
763年5月6日,鑑真和上(76歲)圓寂於唐招提寺。




戒壇

當慈濟的麵,也陷入食品風暴之際,請看看人家是在做什麼大事業?
http://www.toshodaiji.jp/shuri_gaiyou.html

台灣人何其愚痴也?

重現奈良古韻——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修復之啟示
作者:朱春立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網發佈時間:2011-1-18 10:21:00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57 期18 版“博物”文章之一。

唐高僧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成功之後,曾在東大寺生活並進行宗教活動,五年之後,新田部親王將奈良的舊宅賜予鑑真,從公元759年(日本年號為天平寶字三年)開始,鑑真和尚在這里傳播律宗,於是這所舊宅被稱為“唐律招提”,也就是後來的“唐招提寺”。寺內的金堂是日本的國寶,相當於我們的國家級保護文物。金堂長28米,進深15米,高16米,是一座正面7間、側面4間鋪瓦屋頂的木造建築。 1998年,包括金堂在內的唐招提寺歷史建築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金堂在歷史上曾經歷過四次大修,時間分別在平安、鎌倉、江戶、明治時代。在1995年的阪神地震中,金堂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1998年唐招提寺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保護金堂的呼聲進一步提高。當時金堂已出現立柱內傾等情況,人們擔心這座古老的建築會在地震中毀於一旦。於是,當年成立了國寶唐招提寺金堂保存修理事業專門委員會,開始對金堂實施了長達兩年的建築調查。其後,基於該調查結果,在奈良縣教育委員會的主導下,組織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從2000年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金堂平成大修。這次大修是金堂創建以來首次最大規模的修理,雖然稱之為修理,實質上是“解體”和“復原”。

金堂解體之前,首先建造了一個封閉的大工棚,將金堂與外部隔離,待佛像等堂內物品搬出工作完成之後,2001年4月金堂正式開始解體。日本人稱之為“解體調查”,即伴隨著解體的進程,進行原始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從這座建築上拆下的每一片瓦、每一根木料,都被精確地編號,進行具體研究,妥善保管。

金堂的屋頂上總共拆下了4萬件瓦,其中平瓦3萬件、圓瓦1萬件。根據2002年8月25日“奈良新聞”的報導,奈良縣文物保存科在這些瓦中發現了11件被認為是飛鳥時代(600—700年)的瓦。這些瓦位於房頂的西側,縱向排成一列,與兩側的其他瓦組合在一起,據說使用的是從百濟傳來的最早的製瓦技術,即在木桶外側塗上製瓦用的泥,待成型之後再將筒狀坯四等分,然後燒製,因而這種瓦的特徵是其斷面呈圓的四分之一形。瓦每片長約41厘米,與奈良時代(710—784年)末期到平安時代(794—1185年)初期的長約34厘米的瓦比較起來,要稍大一些。這種制瓦技術早在奈良中期就已經廢棄,因此專家們判斷,這些瓦很可能燒製於飛鳥時代,在金堂之前曾用於其他建築,8世紀後半期建造金堂時被再次使用。這11塊瓦被認為是金堂建築中最古老的瓦。這一發現也說明瓦曾經比較珍貴,會被反複使用。研究表明,金堂屋頂的瓦中10%為古代(日本史上一般指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的瓦,其餘分別為各個不同時期的瓦,顯示金堂建築大約每隔百年就會重新鋪設一次屋頂瓦。

在金堂屋脊上方的左右兩側分別有個鴟尾,井上靖著名作品《天平之甍》的命名就是源於這個鴟尾。專家認定,其中西側的一個鴟尾是平安時代的燒造品,東側的一個是鎌倉時代(1180—1333年)的燒造品。由於平安時代的鴟尾已經在金堂的房頂上經歷了1200年的風雨,不宜再繼續使用,於是作為寶物被保存陳列,與另一個鎌倉時代燒造的鴟尾一起,在修復中被新燒製的鴟​​尾取代。人們將新燒製的鴟尾稱為“平成鴟尾”(日本現在的年號為“平成”)。


其後是木造結構的解體,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003年秋天。金堂建築總共拆下大約2萬件木質材料,即使單純從其後的重新組裝考慮,這些材料的細緻編號和妥善保管都是一項較為複雜的工作。解體過程中,專家們對每一件材料都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和認真的研究,並從中選擇了243件,委託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做進一步深入研究。經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確認,其中大約150件可以利用年輪年代法來測定其採伐年代。 2004年,奈良縣教育委員會對外公佈,其中的三根椽子採伐於781年。

儘管採伐年代並不等同於建造年代,但可以推斷建造年代不會在此之前,而是在此之後一個較近的時間。對於金堂創建的具體時間,由於缺乏翔實的資料記載,之前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有人認為金堂建造於寺院設立之初的759年,也就是鑑真在世之時,還有一些人根據建築、佛像的式樣等,認為金堂建造於770—780年、782—805年和810—823年。然而,該測定結果使金堂建造於781年前之說煙消雲散。儘管準確的建造與完成時期尚不明確,但綜合考慮採伐後的木料不可能長期放置以及建築的整體風格、金堂內佛像的樣式等因素,現在一般認為金堂可能完成於延歷(782—805年)前期。

從2004年1月22日至7月14日,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接受委託,跟隨金堂解體的進程進行發掘調查。調查中出土了被認為是創建初期石製台基的凝灰岩,其下方有鋪設成列的磚,位於現在台基外側60厘米,表明創建初期的台基規模比現在的要大一圈,高度與現在相仿,而且東西兩側的台階與台基連為一體。從台基內側的填土中出土了凝灰岩的切割碎石,佐證了凝灰岩曾用於創建時的台基石料。根據這些石料推測,金堂建造之初的台基很可能與現在不同,為雙重台基。發掘調查確認了中世(日本歷史上是指鎌倉、室町時代,即1180—1573年)以後金堂的變遷。中世發生了許多次地震,唐招提寺嚴重受損,金堂進行過修理,台基石料也從凝灰岩換為花崗岩。中世、近世、近代金堂台基修理的具體內容和台基的變遷過程以及歷次修理中所作的努力,在發掘調查中逐步浮現出來。

發掘調查過程中還出土了奈良時代的佛像、三彩壺、二彩瓦以及貼有金箔的磚佛。匯集發掘調查成果,有關方面舉辦了“唐招提寺發掘調查成果展”。

在解體的同時,一直伴隨著復原的努力。如何真實再現約1200年前金堂創建之初的輝煌?哪些材料可以繼續使用?對這些材料如何採取“補強”措施?哪些材料需要重新製作?怎樣才能製作出品質上乘的仿古製品?為了加強整體建築的堅固度,抵禦可能出現的較大地震,需要採取哪些科學措施?這些是參與這一工作的專家學者們始終探討的課題。

天平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燒造出使用了1200年的鴟尾?這一話題不僅在專業人士中引起關注,通過媒體的宣傳甚至成為日本整個社會的話題。相關人士為此付出諸多努力,終於燒造出“平成鴟尾”。 “燒造古代的瓦”一時間也成為許多人之間的話題及實踐活動。

金堂的修復工作匯集了日本木造建築以及歷史、藝術等方面的一流專家,使用了現代的最新技術,同時對於能夠使用的古舊材料,都最大限度地在原有位置上被再次利用。

在金堂解體、復原的過程中,日本的電視台、報紙等媒體十分關注,TBS電視台連續製作五集特別節目,在黃金時間段播出。媒體的關注和宣傳不僅使日本社會一度掀起了“奈良時代文化熱”,還使唐招提寺金堂的修復成為一個人人皆知的“事業”,受到廣泛關注。

2009年10月,歷時十載的金堂修復工作終於結束,11月1—3日舉行了盛大的落成慶祝法會,其後開始對外開放。人們從各地湧入唐招提寺,一睹復原後的金堂。細心的參觀者可以在金堂東側屋頂上發現顏色略有不同的舊瓦,還可以從正面的立柱上發現使用高超技術和手段修補過的痕跡。修復後的唐招提寺金堂恢復了當年的風采,散發著天平文化的氣息,同時在人們的視線不及之處,在其“骨子”裡,也被悄悄地註入了現代最新技術。

從解體之前的調查,到解體過程和復原過程中的多領域研究,人們不僅獲得了與金堂相關的許多信息和數據,揭開了歷史上、技術上的一些不解之謎,還使復建後的金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一千多年前建築的精華。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朱春立)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燒了碧巖錄有用嗎?


因園丁一句“五位只是一位”
正要說燒了碧巖錄有用嗎?
起一念回頭google一下
跑出此帖,便拉過來!

~~~~~~~~~~~~~~~~~~~
跟大家做最後的勸誡吧!
2012年5月23日下午1:56

園丁特來懺悔‚以往在梅庵所言‚全是糊塗話。

園丁特來致謝‚若非梅庵打落水狗‚如今尚仍合泥曬陽。
之後‚不放棄‚往復參於楞嚴碧巖之間‚只知往日全非‚不知今日有是。

祝安

回覆:
今天才看到此信!
就借此信跟大家做最後的勸誡吧!

梅庵所說乃無上正法也!

所有過往謗此法者
請儘快泣血懺悔,若未盡到此懺悔之心者,是無法洗盡過愆的!



因為是最後,所以不再做任何的回覆!

~~~~~~~~~~~~~~~~~~~~
September 8, 2011
請園丁別再踏進梅庵一步!


「正中來」就是「偏中至」
說了「正中來」就等於說「偏中至」
知道為什麼嗎?

如果園丁無法道出
請不要再踏進梅庵一步!
~~~~~~~~~~~~~~

2007/7/20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偏是什麼意思?正就是空的意思,偏是色的意思。 
偏中正呢?空就是色,就是偏中正,空是偏中的正。 

不能這麼解的 
他們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 
圓悟克勤如是頌: 
“盤走珠,珠走盤。偏中正,正中偏” 


就像: 

無異元來禪師云: 
解制上堂。馬祖陞堂。百丈捲席。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鬚鬍。 


不能把"鬍鬚赤"當作"鬍鬚是的紅" 
"赤鬍鬚"當作"紅色的鬍鬚"來看!來解!
 



大觀禪師云:赤鬚鬍。鬍鬚赤。虵吞甕。甕吞虵。及乎點檢將來。二俱不了。當時見他道不是金峯也大難。向他道。別處容闍梨不得。非惟截斷葛藤。且教者僧藏身無路。具眼者辯取。 


"虵吞甕。甕吞虵。"這兩句亦是! 

再老婆一句:

"赤鬚鬍。鬍鬚赤。虵吞甕。甕吞虵。"就是“盤走珠,珠走盤。偏中正,正中偏” 

何以故? 

鬍鬚赤是赤鬚鬍。那箇男兒不丈夫。莫戀蘧廬茶飯熟。一吸須教大海枯。(永覺元) 

到這裡!
請問洞山《五位君臣》
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
請問汝還如何去解釋?



古德云: 
洞山安立五位。道眼明者視其題目十五字排布。則見悟本老人。 
如曰: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 


所以道眼明者是將此十五字一列排布來看!
十五字排布如下: 
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 


諸位可會其中端倪乎? 
可見得悟本老人乎?


若還不會
請二六時中參!

白玉階前金鳳舞。黃金殿上玉雞鳴。正中來與兼中到。昨夜雪深月正明。(雪巖欽)。
如何是昨夜雪深月正明?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是否是宗門的料子?


什麼是生死根?

這就是生死根!
如果連這些都無法跳脫,說要修行都是假的!
如果是無名梅庵常客,應該知道我經常被拉到眾人面前當眾羞辱,當你被羞辱那一刻,才真正知道你走到哪裡了!

所以是否是修禪的料子?
這裡就可以馬上檢驗出來,不是讓我說的算!

如何可以對人有利益呢?
這些就是真實的利益,否則把法說得天花亂墜,把禪書都背起,都是枉然!


梅庵大德慈鑑
   確實  我或許真的是蹉跎了很多年
   然現在  還是有幾點問題  想請您回覆
1. 文智法師是不是都不再到台灣打禪七了
2. 我算是可以参禪的料嗎
   雖然ㄧ學佛  就非常喜歡永嘉禪師的很多偈語  也稍微涉獵過一些禪宗語錄 (不多)  但我還是覺得那是很利根的人 才可能到達的境界  - 不知我這種想法是錯的嗎
3. 其實  對您描述的基督城 或當家師或沙彌….我都看了好些遍  我不覺得有什麼被嚇到  對此  我想 只要在佛門待久  這類的事  不算是很稀奇  也就是  好像不用到 “見法”就可以了達的事  這是我的感覺
  總之  對佛門  若有這類的事  我除了自知外  也很佩服那些 “為眾生不掉入…而揭發” 的人  也就是 有時 我也是會覺得 “揭發” 這是ㄧ種責任   因此  也曾大膽的揭發一些我知道的…. 但好友大多會勸我   不要再這樣的想 或這樣做
4. 您說我該去跪拜文智法師   對此   是不是可以再多說一些  即可否再讓我多了解一些狀況   感恩
金顏  合十

金顏:
1. 文智法師是不是都不再到台灣打禪七了
是的~
當他把台灣的蓮光寺送給了他人後,台灣的因緣就應該盡了!

2. >>>我算是可以参禪的料嗎?

每個人都必須由參禪開啓自性,千百法門終歸一門,就是走到盡頭都是禪!
是否利根就是根據你的資糧而定的!

3."但好友大多會勸我   不要再這樣的想 或這樣做"
你的好友是沒有資格學佛的!

4.只有得道高僧才有幫眾生清淨業力的能力!

梅庵大德慈鑑
    您要我承擔我的表白  這也OK 只是我那一點體悟或經歷  如何可以對人有利益呢
     我看您以後還是跟我提一下  不然  我還真是嚇了一跳   即還好我沒有亂說什麼  但我想福智團體的人  若看到我的這篇文字  或會不舒服  或 .... 這也不ㄧ定
     至於您現在籌辦梅庵道場 (在日本) 這是怎麼ㄧ回事  即我根本都還沒回神
     總之  您的網友或跟您對禪語的法友 有如是多嗎  也就是 您已經這麼有名  - 到可以或須有自己的道場了嗎
    說實在 我不知道您的身分 即依我才看過的文章  有稱您是老師  大師  或法師  對此諸多稱呼  您好像也都會接受
   然我到現在  還是不清楚  即您是僧尼  還是俗眾(居士)  也就是  這好似  還是個迷  是嗎
   或許您會覺得我很俗   問這些做什麼  但我就是會疑  會想  還請見諒
    至於您的網頁 我當然會常去看  但我這些問您的瑣碎話   請就不要再攤在網路吧
因為真的太細瑣與世俗了 
金顏  合十

金顏:
1.>>>老師  大師  或法師  對此諸多稱呼  您好像也都會接受
罵我的人比稱讚我的人多很多,對於稱呼我什麼,我全不在乎,所以隨大家怎麼叫!

2.>>>梅庵道場 (在日本)
梅庵不是我的名字!也不是我上場,我不是得道高僧,梅庵是六祖道場的意思,請去google一下!

3.俗不俗,你很在乎嗎?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寒暑火裡涼


岩心出梅蘭得意最是春;
即身即世界忘懷去來今.


今早在 email 看到這句偈,請大家評論其工夫如何?

我那朋友愛掛花的畫,唯一格格不入的是自己用簽字筆寫個大字幅貼在書房的一角,字是「岩心出梅蘭,得意最是春」問他有沒有特別用意,他就還是那句「寒暑火裡涼」,您能 ...

「寒暑火裡涼」才是工夫!
此句之功夫何在?有人會嗎?

請先看看我這帖: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10133655

釋惠敏教授不知道「滅盡定」不是佛定嗎?

再摘錄一段釋惠敏教授的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一文
請問得道高僧會不知道「滅盡定」不是佛定嗎?
請問得道高僧會不知道為何虛雲老和尚默祈迦葉尊者加被嗎?
請問得道高僧會不知道為何虛雲老和尚在定中可以不食嗎?
稍後再詳論
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
釋惠敏

(三)、住「滅盡定」時之身心變化所有禪定境界中,以「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又稱為「滅受想定」,已離無所有處欲、暫安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的禪定境界)最深奧,是佛及俱解脫之阿羅漢遠離定障所證的無心定,此定之境界可喻為無餘涅槃之寂靜。

1906 年(67 歲)時,虛雲和尚認為:自清朝開國以來,未曾頒發「龍藏」大藏經於雲南地方,於是商諸護法奏請頒藏經全套給雲南雞足山缽盂峰迎祥寺(加贈名:護國祝聖禪 寺),以利益眾生。當時虛雲和尚從北京經廈門,取道南洋運送藏經回雲南。途中,於 1907 年(68 歲)時,在泰國龍泉寺講《地藏經》後,續講《普門品》,一日趺坐,定去,忘記 講經。一定九日,哄動泰國京城。自國王大臣,以至男女善信,咸來羅拜。出定後,講經畢, 國王請至宮中誦經,百般供養,肅誠歸依,官紳士庶歸依者數千人。
但是根據《年譜》,此次定後二十餘日之間,虛雲和尚的身體產生如下的變化:
足生痳痺,始只行動有礙,後則全身如枯木。不能執箸,食要人餵。護法聘中西醫診 治,針灸服藥,俱無效。甚至口不能言,目不能見。群醫束手。惟身心泠然,並無痛 苦,一切事皆放下,獨有一事放不下。因有匯票縫在衣領,無人知者。口不能言,手 不能寫。萬一化身時,一火燒去,則藏經不能到,雞山殿閣不能修建。這筆因果,如 何能負?思深淚下,默祈迦葉尊者加被。 時有昔日終南同住之妙圓師,見予下淚,口微動,即近湊耳傾聽。囑其取茶,禱迦葉, 服下,心內清涼,即入夢。見一老僧如迦葉狀,坐予身邊,以右手摩我頭曰:「比丘! 衣缽誡勿離身,汝不須憂。以衣缽作枕,就好了。」 聽畢,即取衣缽作枕。回頭已不見尊者,通身汗下,當下悅樂不能說。予稍能言,令 妙師到華陀前求方藥,只木櫛夜明砂二味,服後目能視,口能言。再求一方,只赤小豆一味,以豆煮粥充飲食,不准吃雜物。吃二天,頭略能動,再求仍是赤小豆。 從此以豆為食,大小便通,穢如黑漆。漸漸知痛癢,能起能行,先後二十餘日矣。

對於此種「長時住定」經驗對身體的影響,雖然我們不知道虛雲和尚所入的禪定是否為 「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但從佛典中可找到下列與「滅盡定」類似的幾點議題 與實例討論。
根據《大毘婆沙論》(卷 153)所提出安住於「滅盡定」中,最長可以維持多久,以及長 時住定經驗對身體的影響的討論議題。
其問答如下:「問:住滅盡定得經幾時?答:欲界 有情諸根大種由段食住。若久在定,則在定時,身雖無損,後出定時,身便散壞。故住此定, 但應少時,極久不得過七晝夜,段食盡故」。

首先,論中提出欲界眾生的身體成份(諸根大種)須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持。若長 久住在禪定中,雖人在定中時,身體無損,但是出定後,身體便散壞。所以,住滅盡定者, 由於沒有飲食養分之維持,最長不得過七晝夜。論中並且舉兩個實例來說明:

實例一:住滅盡定三個月,出定後便命終
「云何知然?曾聞於一僧伽藍中,有一苾芻得滅盡定。食時將至,著衣持缽,詣食堂中。是 日打揵墀(又稱揵槌、揵椎;僧團中敲打用之報時器具)少晚。彼苾芻以精勤故,便作是念: 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打揵墀當出時。彼僧伽 藍有難事起,諸苾芻等散往他處。經於三月,難事方解,苾芻還集僧伽藍中,纔打揵墀,彼 苾芻從定而出,則便命終。」

實例二:住滅盡定半月或一月,出定後便命終
「復有一苾芻得滅盡定,而常乞食。於日初分,著衣持缽方欲詣村。遇天大雨,恐壞衣色少 時停住,則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雨 止當出。有說:爾時雨經半月;有說:一月其雨方止。彼從定出則便命終。」

論中兩個實例的比丘都是精進修行,不虛度時光,利用等候(食堂報時、雨停)的時間而入於滅定,這點與虛雲和尚 1901 年(62 歲)至 1902 年初(63 歲)之過年期間,獨居終南山茅 蓬,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覺定去的第一次長時「住定」經驗相類似。不同的是:
虛雲和 尚此三次(半月、九日、九日)長時「住定」時間記錄雖都超過七晝夜,但是他出定後並 沒有命終,只是第二次(1907 年,68 歲)於泰國龍泉寺九日「住定」後,足生痳痺乃至全 身如枯木,近二十餘日才恢復。

因此,《大毘婆沙論》舉兩個住滅盡定半月或一月乃至三個 月的比丘,出定後便命終的實例來說明:住滅盡定者最長不得過七晝夜的論點,應該不是絕 對不能超過的日期,似乎可以因個人體質的差異,將日期再長一些,例如:九日或者半月。 在《大毘婆沙論》也提到「色界有情諸根大種不由段食之所任持故,住此定或經半劫。或經一劫或復過此」,也就是色界眾生的身體體質(諸根大種)不須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 持,所以住滅盡定者可以半劫(約 840 萬年),或經一劫或復超過一劫。

《成唯識論了義燈》討論到修行者長時安住於「滅盡定」時,若不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持,那是以什麼養分來維持(以何為食)的問題。
其問答如下:「問:如在滅定經於多 日,以何為食?答:識.觸.思三」。可見是以識(特別是指維持生命基本功能的心識)、 (根、境、識和合所生,如見色生喜樂等)觸、思(意志力)等三種精神性的食物來維持、 長養有情生命。但是,《大毘婆沙論》卻舉出有另外的看法,認為:安住於「有漏、有心定」 者,雖斷段食而食有漏觸、思、識食。安住於「無漏定」者,雖斷真實四食,而有相似觸、 思、識食。安住於「滅盡定」者,段、識、觸、思等四種食物皆無。此三種禪定與四種食物的關係,以表格顯示如下:

《成實論》也有如下類似的看法:「又一切眾生皆以四食得存,入滅盡定則無諸食。所 以者何?是人不食揣食(段食),觸等(思、識)亦滅,故無食也。」其他有關住於「滅盡定」者與飲食(段食)關係的佛教傳說,在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後回國時,越國蔥嶺到烏鎩國之時,有聽到如此的傳說:數百年前,因雷震山崩,發現有一閉目枯坐的比丘,鬢髮蔘蔘, 垂覆肩面。國王不知此是何人,有比丘回答說是出家羅漢入滅盡定很長時間者。國王問有方法叫他出定。比丘回答說「段食」之身,出定便壞,宜先以酥乳灌灑,使潤霑腠理,然後擊 揵槌,或許可以叫他出定。
些對於長時住於定中的修行者,如何維持身體不壞的佛教 理論與實例,或許可作為現代人討論生命科學的參考。

~~~~~~~~~~~~~~~~~~~~~~~~~~~~~~~~~~~~~~~
2011/6/24
一九五七年六月上旬,天氣酷熱,一天,老和尚他忽然要到五老峰頂看地形。當時有晴空、淨行、傳印師和我等一共六人,我們就將一張靠背籐椅,用兩根竹子捆綁起來,做一個小轎子讓老和尚坐,我們就分了三班更替。出門時已近九點,天氣很熱,太陽很猛。我們心中暗想:「老和尚體質這麼弱,天氣又那麼熱,偏偏選上今天上五老峰頂,一定被太陽曬得很難受了。」奇怪的是,當我們抬起轎子的時候,天空中飛來了很多很多的烏鴉,會聚在轎子上方盤旋,把太陽遮得密密的,我們一點陽光也曬不到了。它們隨著我們前往,轎子抬到那裡,烏鴉就像烏雲般到那裡盤旋,使到我們一點也不覺得熱。

  一直到了五老峰頂,老和尚下了轎子後,那些烏鴉隨即飛下來,圍繞著轎子的四周,翹首望著老和尚叫個不停。老和尚在五老峰頂逗留了一會兒,四周觀看完地形後,就折回了。我們剛把轎抬起時,烏鴉又一窩蜂地飛上天空,像來時一樣在上空跟著盤旋,會成一把大傘子,擋著猛烈的陽光,直到茅蓬門口後,才逐漸散去。

  進了茅蓬後,老和尚說:「你們都害怕今天會熱得不得了,結果熱不熱呀?」我們六個人都憋著嘴笑了。我們說:「今天全賴你老人家的福德呀,感動了那些烏鴉來護法,遮了太陽。不然這麼猛烈的陽光,我們一去一回,可不好受呀!」所以道人動一念,有情鳥群也來護持了。

上面分享一段紹云老和尚說的虛雲老和尚的公案

請問釋惠敏教授,如何是道人動一念?
「滅盡定」能開悟嗎?

既然知道虛雲老和尚是悟道祖師
還會是安住於「滅盡定」的行者嗎?
「識智波水偈」,是討論「妄識與智慧」的關係猶如「波水」之體性不異嗎?

請問釋惠敏教授,你的佛法還教得下去嗎?
請問釋惠敏教授是得道高僧嗎?
(釋惠敏教授在自己的網誌上自稱是得道高僧)

~~~~~~~~~~~~~~~~~~~~~~~~~~~~~~~~~~~~~~~
老和尚自己署名:幻遊比丘虛雲

所以虛雲不是空虛的雲
應該是

虛雲
幻遊

虛幻雲遊之意

光看書名
馮馮的"空虛的雲"
就不能算是虛雲老和尚的傳記
因空虛的雲與虛幻雲遊其境地之別可是天懸地遠呀!

再來看釋惠敏的“虛雲和尚長時住定經驗之探索”一文
虛雲老和尚不是長時住定
虛雲老和尚乃是常在首楞嚴大定
宗門一但開悟就直入首楞嚴大定
一切時中都在定中
即便是生生世世乘願再來都不離首楞嚴大定

所以我說“換了形亦不離大定”


至於內容我會一一再告訴大家
釋惠敏教授是如何鬼扯一通的

虛雲和尚長時住定經驗之探索
釋惠敏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摘要   根據《虛雲和尚年譜》,虛雲和尚一生中有三次(半月、九日、九日)長時「住定」時間記錄,如此長時間住定的能力,從佛教的觀點應如何理解?與禪定學相關的議題為何?佛典中是否類似的實例?等問題是本論文想探索的重點,其內容綱要如下:
  一、佛典中對於禪定的能力,基本上可從入定、住定、出定等三個階段來分析,也有將此三種自在能力與「轉向自在」、「觀察自在」合稱為禪定進展之「五種自在」之說。
  二、虛雲和尚回答:1901年底(62歲)至1902年初(63歲)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不是有心入定;因為若是有心則不能入定;也不是無心入定,因為不是如泥木偶像等無情物(非有心亦非無心而入定),而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並以唐代僧黃檗希運禪師(?~849)「看話頭」的禪法,答覆如何入定的問題。
  三、《大毘婆沙論》(卷153) 認為:欲界眾生的身體成份(諸根大種)須由飲食(段食)養分來維持。若長久住在禪定中,雖人在定中時,身體無損,但是出定後,身體便散壞。所以,住滅盡定者,由於沒有飲食養分之維持,最長不得過七晝夜,並且舉兩個住滅盡定(三個月、半月或一月)的實例來說明。
  四、《成唯識論了義燈》討論長時安住於「滅盡定」時,是以識、觸、思等三種精神性的食物來維持生命。但是《大毘婆沙論》與《成實論》則認為安住於「滅盡定」者,段、識、觸、思等四種食物皆無。
  五、虛雲和尚1951年(112歲) 雲門事變,趺坐入定九日,說及「夢至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說法」的經驗。此在罽賓或印度地區於西元四、五世紀時,修行者入禪定,上升兜率問彌勒菩薩佛法的記載不少。
  六、禪定夢中彌勒菩薩所開示的「識智波水偈」,是討論「妄識與智慧」的關係猶如「波水」之體性不異,其內容可能與《宗鏡錄》、《八識規矩頌》、《圓覺經》等佛典有關。末二句則表達雖在劫業苦難中,悲願渡生不退轉的勉勵。如此,禪定不只是修行者內心世界的安立,所謂「逃禪」之譏,進一步發揮出來,也作為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力量的支柱。


換了形亦不離大定
虛雲老和尚開示:
本來一法通時法法通,不在乎多看經典的。看藏經,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種下了善根佛種。這樣看藏經,是走馬觀花的看。若要有真實受用,就要讀到爛熟,讀到過背。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1951年(112歲) 雲門事變,趺坐入定九日
  1951年(112歲) 春戒期中,「雲門事變」(廣東曲江雲門禪寺被誣窩藏軍械及金銀為由,二十六名僧人擄去,酷刑逼供,有被打致死與折斷手臂者,虛雲和尚自身亦屢遭毒打)。 三月初三日至初五日間,虛雲和尚被幾次毒打時,即趺坐入定。閉目不視,不言,不食,不飲水。惟侍者法雲、寬純,日夜侍之,端坐歷九日。根據《虛雲和尚年譜》編者補述此段以禪定忍耐酷刑毒打的經過如下: 先是三月初一日,將師別移禁一室,門封窗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利,不許外出,日夜一燈黯然,有如地獄。
至初三日,有大漢十人入室,逼師交出黃金白銀,及槍械。
師言無有,竟施毒打。先用木棒,繼用鐵棍,打至頭面血流,肋骨折斷。隨打隨問,師即趺坐入定。金木交下,撲撲有聲。師閉目不視,閉口不語,作入定狀。是日連打四次,擲之撲地,視其危殆,以為死矣。
呼嘯而出,監守亦去。侍者俟夜後,扶師坐於榻上。
初五日,彼等聞師未死,又復入室,視老人端坐入定如故,益怒,以大木棍毆之,拖下地,十餘眾以革履蹴踏之,五竅流血,倒臥地上,以為必死無疑矣。又呼嘯而去,入夜,侍者復抱師坐榻上,端坐如故。
初十日晨,師漸漸作吉祥臥下(如佛涅槃像),經一晝夜,全無動靜。侍者以燈草試鼻孔,亦不動搖,意圓寂矣。惟體尚溫,顏色怡然,侍者二人守之。
至十一日晨(即四月十六日),師微呻吟,旋扶之起坐。侍者告以入定及臥睡時間,師徐語侍者法雲等,神遊兜率聽法事。(見一八一及一八二頁。)夫甚深禪定境界,苦樂俱捐。昔憨山、紫柏受嚴刑時,亦同此境,此非未證悟者所能代說也。
經此數日,行兇各人目睹師行奇特,疑畏漸生,互相耳語。有似頭目者問僧曰:「為甚麼老傢伙打不死的」。答曰:「老和尚為眾生受苦,為你們消災。打不死的,久後自知。」其人悚然,從此不敢復向師施楚毒。惟事情擴大至此,所圖未獲,更恐洩漏風聲,故仍圍困,及偵查搜檢。對各僧人,不准說話,不准外出。即飲食亦受監視限制,如是者又月餘。
時師所受楚毒,傷痕併發,病勢日增。目不能視,耳益重聽。弟子慮有意外,促師口述生平事略。隨錄為自述年譜草稿,正此時也。

  虛雲和尚禪定九日出定後,告訴侍者如下「夢至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說法」的經驗:「余頃夢至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見彌勒菩薩,在座上說法,聽者至眾。其中有十餘人,係宿識者。即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臺山融鏡法師、歧山恆誌公、百歲宮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東邊頭序第三空位。阿難尊者當維那,與余座靠近。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未竟,彌勒指謂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彌勒曰:『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並示偈曰:
   識智何分 波水一箇 莫昧瓶盆 金無厚薄
   性量三三 麻繩蝸角 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
   凡身夢宅 幻無所著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大覺圓明 鏡鑑森羅 空花凡聖 善惡安樂
   悲願渡生 夢境斯作 劫業當頭 警惕普覺
   苦海慈航 毋生退卻 蓮開泥水 端坐佛陀
  以下還有多句。記不清了。尚另有開示。今不說。」

  虛雲和尚受酷刑時「入定,生兜率天,見彌勒說法」的經驗,《年譜》編者補述此段時,所舉明朝末年「憨山、紫柏受嚴刑時,苦樂俱捐之禪定境界」為類似的事例。根據錢謙益之《大明海印憨山大師廬山五乳峰塔銘》,憨山大師「當詔獄拷治時,忽入禪定。榜箠刺爇,若陷木石」,而《紫柏老人集》則記載紫柏大師「及被訊,以衰殘歷諸刑苦,凡侍者皆心欲落。而師雲閒水止,了無一事」。此等皆是受到政治迫害時,大師們所顯現之禪定境界。

~~~~~~~~~~~~~~~~~~~~~~~~~~~~~~~~~~
今古相逢換了形
2007/2/18
楞嚴懸鏡
作者:憨山大師

楞嚴印證開卷,即見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則全經觀竟,了然心目,隨命筆述"楞嚴懸鏡"一卷,燭才半枝,已就!
大呆云:
燭才半枝,已就!悟道者就是有此能耐!
時禪堂方開靜,即喚維那入室,為予讀之,自亦如聞夢語也。
十五年丁亥 ... 予年四十三,時學人讀予《楞嚴懸鏡
》,
請曰:
此經心觀具明,第未全消文字,恐後學不易入,願字字消歸觀心,則莫大之法施也。
予始创意述《通议》,已立大旨,然犹未属稿。


大呆云:
即首楞嚴經通議也!
往後大呆將摘譯此通議與諸行者交流!
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換了形。
佛法興衰聽時節,入林入草不曾停。

虛雲老和尚的前生是憨山大師
憨山大師的法號是德清,虛雲老和尚的法號也是德清。
世世承願再來乃歷代祖師無盡的悲願也!


憨山大師一生宣講《楞嚴經》的記錄
按其《年譜》中所記,共三次。

於二十九歲即被請講《楞嚴經》,但未說。
三十一歲開悟後即展《楞嚴經》印心。
四十一歲著《楞嚴經懸鏡》。
六十九歲以五十日完成《楞嚴經通議》。
七十一歲講《楞嚴經通議》。
七十一歲講《楞嚴經》。
七十七歲講《楞嚴經》。
大師最後示現肉身不壞,誠為一大菩薩應世也,
後世讚為「肉身古佛中興曹溪憨山祖師」


節錄自淨慧法師虛雲老和尚的禪風

今天給各位介紹虛雲老和尚及其禪風。虛雲老和尚的前生是憨山大師,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虛雲老和尚自己的話裡得到證實。老和尚在南華寺任住持時,晉院的那一天到各個殿堂撚香禮拜說法。老和尚在憨山大師肉身像前撚香禮拜的時候,他的法語是這樣說的:


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換了形。
佛法興衰聽時節,入林入草不曾停。


        憨山大師的法號是德清,虛雲老和尚的法號也是德清。但是古今相逢不是一個色身,換了形體。古德清的肉身還在,今德清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說“古今相逢換了形”。“佛法興衰聽時節”,當年憨山大師去中興南華寺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充軍之人。他以一個“服刑者”的身份去中興南華寺,把六祖道場振興起來。虛雲老和尚去中興南華寺的時候,六祖三次托夢召他。當時廣東省的主席李漢魂也再三邀請老和尚,一定要他老人家去南華寺。所以說佛法興衰的時節因緣不同。佛法也是因緣法,它的興衰也是由時節因緣來支配的。當然,人是眾多因緣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入林入草不曾停”,生生世世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這就是菩薩的精神。過去溈山祖師曾說過,百年之後他要到山下去做一頭水牯牛。我們今天的人聽了這話會害怕,為何不去極樂世界,而是要去做水牯牛干什麼?但對禪宗的大德來說,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度眾生的過程,今天走到山林中去,明天又到草莽中來,不停的奔走,只要哪兒有眾生,哪兒有苦難,他們就到哪兒去。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老和尚這一輩子,從五十六歲以後出世為人。所謂出世為人,就是說結束了專修的生活,真正出來弘揚佛法,救度眾生。老和尚每十年修一個道場。他最初修的道場是在雲南。那時雲南的漢傳佛教很衰微,他老人家朝雞足山的時候,看到迦葉尊者的道場已經衰敗到了極點,於是就發心在那個地方修了一座寺院,叫祝聖寺。直到現在,那裡還有人繼續住持、弘揚佛法。以後他又在昆明修了一個雲棲禪寺(即華亭寺)。再以後又回到鼓山,中興鼓山道場。民國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老和尚來到廣東南華寺,在廣東住了二十年。一直到解放初期,他還住在廣東。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他去香港打了一堂水陸。當時全國已經解放了一大半。這時有人考慮到老和尚的安危,就邀請他留在香港。老和尚說:“我有我的責任,我不必留在這個地方。”可見老和尚是一個願力很大的人,他完全把個人的安危得失置之度外。後來有人就這個問題評論說:“虛雲老和尚既然有神通,他為什麼到了香港以後不留下來,一定要回去做什麼?而回去以後又遇到了很多的挫折。”這種評論真是膚淺至極!佛教假使沒有那些真正具有責任感、使命感的大德出來支撐的話,哪會有今天?
                                
 大呆贊曰:
淨慧和尚深體一代宗門大師虛雲老和尚之悲願也!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桑滄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虛雲老和尚在民國四十一年歲次壬辰暮春時節離開雲門山自撰的一副聯語。
        民國二十三年(歲次甲戌九十五歲)二月,有一天晚上老和尚於趺坐中,似夢非夢之際,見六祖大師到,對老和尚說:‘時候到了,你應當回去。’第二天早晨告訴弟子觀本說:‘我的世緣恐不久了,昨晚夢見六祖召我回去。’觀本師以語相慰。至四月間,一夕三夢,都是六祖催老和尚回去,不久,廣東官紳護法禮請電至,老和尚以六祖道場也有繼憨山重修的必要,於是決計赴嶺南,重興六祖道場曹溪南華寺。
        老和尚說:“我有我的責任,我不必留在這個地方。”
        這就是虛雲老和尚為什麼到了香港以後不留下來,一定要回去內陸的原因!乃虛雲老和尚受六祖所重托,因其知六祖欲乘願再來之首要之地便是中土,再普及全世界將度盡一切有緣之佛子!

起信論云:
若修止者,住於靜室,端坐正意, 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
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


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明德清直解:以此
不依氣息,故不調息耳!

不依氣息形色-離身也!
不依虛空四大-離世界也!
不依見聞覺知-離心也!

故古德教人參禪,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只須離心意識參,
出凡聖路學,離妄想境界求,
故此皆云不依,即脫也!
雜阿含經云:
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
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

如是不依於彼地水火風。亦復不依四無色定。
而生禪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復不依日月星辰。
不依見聞。不依識識。不依智知。 不依推求心識境界。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善峰寺的『遊龍之松』~西國三十三札所巡禮


善峯寺は西国三十三ヵ所観音霊場の第二十番札所です。
西元1029年源算上人開基:

善峯寺を開基した源算上人は因幡(鳥取県)に生まれ、9歳の正暦2年(991)、比叡山の恵心僧都源信(えしんそうず げんしん)に徒弟入り、13歳に剃髪した。師と仰ぐ源信の思想を受け、浄土は西山にあると比叡山の西、つまり西山のこの地に長元2年(1029)47歳の時、法華院と号する小堂を建て国の鎮護を念じた。5年後の長元7年9月、後鳥羽天皇から「良峯寺」の号を賜った。

有沒有人發現我所照的寺院寺頂都有紫光?

                                                              姿態優雅的多寶塔

多宝塔の前にある樹齢六百年の五葉松は 「遊龍の松」の名で呼ばれ、国の天然記念物に指定されています。

「遊龍の松(天然記念物)」は、桂昌院お手植えの五葉松。昭和7年(1932)天然記念物に指定されている。遊龍の松は高さ2メートル余りだが、左右それぞれ20メートル以上も枝を伸ばし、その姿が龍に似ていることから、この名前が付けられた。

桂昌院:平安中期江戶時代德川五代將軍綱吉的生母
善峰寺寺內一株樹齡六百年的『遊龍之松』,枝葉繁茂蔓延,似蟠龍之姿而得名.

一開始便上傳我拍攝這整條龍的影片,但沒有成功,或許晚些在傳傳看?







因何能孕育出日本第一松?
答案應該是:
とにかく、寺の境内からの眺めが素晴らしい。京都盆地を一望できて、眼下には 桂川・宇治川・木津川が合流して淀川になるダイ...

大家只要看到這種扮相的雕像,應該就是弘海大師了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天竺渡来的觀音菩薩~西國三十三札所巡禮

西國觀音靈場第六番
壺阪山 (つぼさかさん)  
南法華寺 (みなみほっけじ)    
通称 壺阪寺

〔宗派〕 真言宗
〔開基〕 行基上人 (べんきしょうにん)
〔創建〕 大宝3年 (703)
〔御本尊〕 十一面千手千眼観世音菩薩
〔真言〕 おん ばざら たらま きりく

行基菩薩何許人也?
在“扶桑略記”裡有云:

聖武天皇十七年乙酉正月己卯
二十一日,以行基菩薩為大僧正,并賜四百人出家僧侶。大僧正職,此時始矣。菩薩未經僧位,不受於具足戒,尚是沙彌也。一云,年十五歲出家入道,廿四歲受具足戒。俗姓高志氏,和泉國大鳥郡人也。初出胎時,胞衣裹纏。父母忌之,閣樹岐上。經宿見之,出胞能言,收而養之。出家入道,住藥師寺,周遊天下,廣化群迷。道俗慕化,追從者動數千。所行之處,聞和尚來,巷無居人,爭來禮拜。諸要害處,造橋築陂,見聞老少,咸集加功,不日而成。所止之房,多植菓樹,建立道場,四十九所。古老云:「菩薩好行度。」敕捕其身,禁固枳林。雖藏內而身尚遊外,仍散禁。又菩薩少年之時,隣子村童相共讚嘆佛法。余牧兒等捨牛馬而從者,殆垂數百。若牛馬之主有用之時,令使尋呼。男女老少來覓者,聞其讚嘆之聲,不問牛馬,泣而忘歸。菩薩自上高處,呼彼馬喚此牛,應聲自來,其主牽去。并讀瑜伽唯識論等了,知奧義。又行諸國,歸於故鄉。里人大小會集池邊,捕魚喫之。菩薩過於其處,年少放蕩者相戲,以魚膾薦於菩薩。菩薩食,須臾吐出,其膾變為小魚。見者驚恐。

初出胎時,胞衣裹纏。父母忌之,閣樹岐上。經宿見之,出胞能言,收而養之。

虛雲老和尚與憨山大師,亦皆”初出胎時,胞衣裹纏。“
難道虛雲老和尚與憨山大師,乃行基菩薩的前世今生?

聖武天皇廿一年(天平感寶元)己丑
二月二日丁酉,行基菩薩於菅原寺東南院,右脇而臥,身心安穏,如入禪定遷化。春秋八十歲。最後遺誠云:「弟子光信法師為世眼,我之所造四十九院,悉付屬汝。」又諷弟子等云:「口虎破身,舌劔斷命。汝等能可慎口業,塞口可令如鼻。」


 〔略縁起〕 大宝三年(703)、元興寺の弁基上人がこの山で修行中、愛用の水晶の壺中に観世音菩薩を感得。 壺を坂の上の庵に納め、観音像を刻んで祀ったのが始まりという。  養老元年(717)、元正天皇により八角円堂が建てられ、南法華寺の正式寺号を賜った。 平安時代には清和天皇、藤原道長ら貴顕の参詣が相次ぎ、霊験の山寺として、また真言密教の一大道場として繁栄した。 『枕草子』には「寺は壺阪。笠置。法輪」と名を挙げられており、その隆盛ぶりがうかがえる。
 礼堂に続く本堂八角円堂におわすご本尊は、十一面千手観世音菩薩。 胸の前に手を合わせ、法力を湛えたお姿で、衆生救済への力強い意地を感じさせる。 殊に眼病に霊験あらたかな観音様である。
 明治の初め、盲目の夫沢市とその妻お里の夫婦愛を描いた浄瑠璃『壺阪霊験記』は、壺阪寺に伝わる観音霊験譚を下敷きに書かれたもの。 こうした物語が伝えられるほど、壺阪寺の観音様は目の観音様として広く信仰を集めてきた。
 また、昭和三十九年より始まったインドでのハンセン病患者救済活動のご縁からご招来された、世界最大級の天竺渡来大観音石像、大涅槃石像、大釈迦如来石像等、巨大石像群が境内にシルクロードの香を漂わせる。

 一進寺院就見此壯觀的石像,這在所有觀音靈場是絕無僅有的!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佛像是“天竺渡来”的!不是大陸進口的!(不同於台灣,匠氣十足)

昭和39年よりインドでのハンセン病患者救済活動を行い、そのご縁でインドから招来された世界最大級の天竺渡来大観音石像、大涅槃石像、大釈迦如来石像等の巨大石仏が境内に安置されている。

關於行基菩薩有一段很精彩,必須記上一筆!
『文殊為利眾生,赴日本國。爰菩薩感念戀慕,為遂本懷,進來此朝。』」

聖武天皇十八年六月丙戌

 或記云,同年七月,天竺婆羅門僧菩薩始來本朝。天皇建東大寺,為開講供養。敕書曰:「屈請行基大德,右奉為大佛供養講師,屈請如件。辭曰:『沙門行基謹言。不堪奉仕大佛會講師事,右從南天竺國可來觀自在菩薩,願相待可被請用講師。』者。天皇感念,止事待來之間,南天竺迦毗羅衛國【私云,迦毗羅衛國,是非南天竺。如何。】婆羅門僧菩薩,為謁文殊師利菩薩,自天竺至大唐五臺山。時老翁逢路,告云:『文殊為利眾生,赴日本國。爰菩薩感念戀慕,為遂本懷,進來此朝。』」其時行基菩薩奏曰:「天竺上人已來,欲行迎者。」奉敕,率治部玄蕃雅樂三司,向難波濱奏音樂。於是行基在百僧列,以閼伽一具燒香盛花,泛海上。香花自然指西而去。俄頃,遙望西方,小舟來向。近而見,舟前閼伽具等,次第不亂,小舟著岸。一云,先見海上,有千万率都波。人見為奇,盛花燒香供率都波之前。有一梵僧上濱,與行基菩薩攜手相見微咲。先以梵語敬禮,次菩薩詠和歌云:「迦毗羅衛に爾,昔契甲斐有,文殊之御顏,會見つる哉。」行基菩薩云:「靈山,釋迦之御前,契りてし,真如不朽せ,相見つるかも 。」又菅原伏見鄉三年睡眠人,謂盲聾,由菩薩唱起儛,謂之十天樂也。菩薩入洛詣東大寺,天皇感,欲賜食卦戶,敕令巡禮諸寺,至大安寺東僧坊南端小子坊留住。後尋處,給官額,曰菩薩僧正院。


天竺渡来大観音石像、大涅槃石像、大釈迦如来石像,正俯視著,整片關西大地,懾受這片土地的眾生!


 この石像は全長約8m、重さ約30トンといわれており、平成11年(1999年)4月にここに安置されたようである。
十一面千手千眼観世音菩薩
此行光是親訪這些石雕佛像,便是無價之旅!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與子共結風月同天之緣~西國三十三札所巡禮



諸位有幸,梅庵今在此與子共結風月同天之緣
話從聖德太子的前世今生開始:

一日師指岩下謂眾曰:“吾第一生曾於此坐禪,賊斷吾首。”眾共掘地,獲枯骨,果無首,今名一生岩者是也。至西南隅,指一磐石曰:“吾第二生亦曾居此,此下吾前世骸骨。”眾舉石驗之,果得紅白骨,聯若鉤鎖,即於其地壘石埋骨,上築一塔,以報宿修之恩,今名二生塔者是也。又至一草木叢生地,指曰:“此乃古寺址也。吾第三生曾托居其處。”使人掘地,果有僧用器皿及堂宇之基。其地高爽,居岳之中,即於此築台,為眾說般若經,今名三生藏者是也。寺乏水供眾,師以杖卓崖,有虎跑地,泉水湧出(即今虎跑泉)。

師者乃天台宗三祖南嶽慧思大師也
此慧思大師的三生因緣

聖德太子
三十六歲
,丁卯,夏五月,太子奏日:「臣之先身,修行漢土.所持之經,今在衡山.望遣使乎.將來比校所誤之本.」天皇大奇.左之右之依奏:「誰合使乎?」太子遍相百官之人,奏曰:「大禮-小野臣-妹子,合相.」
 秋七月,妹子等遣於隋.太子命妹子曰:「隋赤縣之南,江南道中有衡州.州中有衡山,是南岳也.山中有般若臺.登自南溪下,入滋松中三四許里,門鄰谷口.吾者同法皆既遷化,唯有三軀,汝宜以此法服稱吾名而贈之.復吾昔身,住其臺時,所持法華經,複為一卷.乞受將來.」妹子到彼,問彼土人.遂屆衡山.如太子命,入自南溪下.比到門側,有 一沙彌.在門之內,唱云:「念禪法師使人到來.」有一老僧,策杖而出.又有二老僧,相續而出.相顧含歡.妹子三拜.言語不通,書地通意.各贈法服.老僧書地曰:「念禪法師,於彼何號?」妹子答曰:「我本朝和國也.在東海中.相去三年行矣.今有聖德太子,無念禪法師.崇尊佛道,流通妙義,自說諸經,兼製義疏.承其令旨,取昔身所持複法華經一卷,餘無異事.」老僧等大歡,命沙彌取之.須臾取經,納一漆俠篋而來.謂妹子曰:「是經并篋,念禪法師之所持也.念禪在此,惰倦讀經,睡而燒經.有一點處.」僧等授經竟,指南峰上一石塔云:「彼念禪遷化納骨之塔也.于今三十六歲矣.」妹子受辭,拜而別去.三老僧各裹物納一篋.答曰:「贈之.」并有封書篋.明年,還來進太子.太子大悅,披篋而看.有舍利三枚、名香等.書辭人不得識之,太子讀竟,垂淚投火.不識其故,侍臣驚奇之.

我們借由不同時空經典連結對照一下:

又至一草木叢生地,指曰:“此乃古寺址也。吾第三生曾托居其處。”使人掘地,果有僧用器皿及堂宇之基。其地高爽,居岳之中,即於此築台,為眾說般若經,今名三生藏者是也。

太子命妹子曰:「隋赤縣之南,江南道中有衡州.州中有衡山,是南岳也.山中有般若臺.登自南溪下,入滋松中三四許里,門鄰谷口.吾者同法皆既遷化,唯有三軀,汝宜以此法服稱吾名而贈之.復吾昔身,住其臺時,所持法華經,複為一卷.乞受將來.」

三十八歲
,己巳,夏四月八日,太子始製勝鬘經疏.
 此月,百濟僧-道欣等十人,流著肥後國.聞太子風,情願留住.仍安置元興寺.太子召入於斑鳩宮,問之,以過去宿身之事.十僧辭謝.垂淚.密語等儕曰:「上人等何無天眼乎.此太子是衡山般若臺東房第一念禪比丘也.吾等與盧嶽道人,時時拜謁,聞其說法華一乘妙義者也.」太子聞之,謂左右曰:「是實也.」
 秋九月,小野臣-妹子,到自隋.啟太子曰:「臣屆衡山般若豪.先逢三僧,二口遷化,一口猶存.謂臣曰:『初年沙彌誤取他僧所持之經,授子竟.而去年秋時,子國太子,元念禪法師,駕青龍車,從五百人,到自東方,履空而來.探舊房裏,取一卷經,凌虛而去.仍留此法華經五卷義疏.名-上宮疏.』」太子微咲而默.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的因緣:

《唐大和上東征傳》言:
榮睿、普照師至大明寺,頂禮大和上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日本國昔有聖德太子曰:'二百年後,聖教興於日本。'今鐘此運,願和上東遊興化。”大和上答曰:“昔聞南嶽思禪師遷化之後,託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又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

最澄法系的圓仁,承和十四年(847)自唐歸國,遞呈上表文言:

伏尋天台宗傳本朝之元始,南嶽思大禪師後身聖德王子,以不世之德降生此國,遣使於西鄰而取經,自製章疏而講贊。黎庶於茲,始聞佛法。其後唐鑑真等遠慕聖化,將天台法門而來朝。

《扶桑略記》卷三、敏達天皇六年(577)六月二十二日:
鑑真和尚云:聞南嶽思禪師遷化之後,託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倭國王子者,聖德太子也。 

慧思、聖德太子、鑑真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西國最艱難參拜的寺院~西國三十三札所巡禮

觀音正寺~西國最艱難參拜的寺院
我是扎扎實實地領教了,這一西國最艱難參拜的寺院!天呀!應該讓我早二十年來吧!1200級階梯,如果讓我早知道的話,不知道還有沒有勇氣上來!

途中想到來日本之前,問一位高僧要不要去日本?
回我說:老了!走不動了!

走不動?去日本走不動?
諸位,回首當下我可是無法做到幡然一笑的!竟然早知道我這趟是來巡禮的?

西国三十三箇所観音霊場 第三十二番札所 繖山(きぬがさ山)観音正寺


観音正寺の本堂は平成5年(1993年)に失火で焼失した。交通の不便な山中にある寺院のため、消火活動もままならず、重要文化財に指定されていた本尊千手観音立像も焼失した。現在ある木造入母屋造の本堂は平成16年(2004年)に再建されたものである。新たに造立された本尊千手観音坐像は仏師松本明慶の作。



進本堂之前,黑缽內有檀香粉末,用手取一撮,兩手搓一搓,然後擦在身上.





這裡告訴你你已經走了三之二了!

一路上都是這種石階,就只這1200級的試煉嗎?不!西國走到這裡正是32所,加上我參拜過秩父34所一共66所,所有參道都沒這裡最特別一種東西,什麼東西?就是兇猛的蚊子!請大家想像一下,爬1200級,你的雙手雙腳可以供養多少隻蚊子飽餐?這時突然覺得兇猛的蚊子是菩薩變現的!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行者與蕎麥麵~秩父三十四札所巡禮


最早出現蕎麥的文獻

元正天皇養老六年戊子,詔曰:
「朕以庸虛,紹承鴻業,剋己自勉,未達天心.是以,今夏無雨,苗稼不登.宜令天下國司,勸課百姓,種樹晚禾、蕎麥及大小麥,藏置儲積,以備年荒.」

江戶時代的寬永年間(1624~1642),朝鮮僧侶將把麵粉加入簥麥粉中以增加其延展性的方法(稱為-割り粉)傳入奈良的東大寺,成為蕎麥麵食的濫觴-(蕎麦切り-sobakiri)。

出家人上山修行時,必須斷絕五穀(米、麥、豆、小米、稗),而被視為雜穀的蕎麥不在其中,於是修行者都在腰間綁著裝著蕎麥粉的小袋子,用深山溪流的水,和著吃維持體力。

蕎麥是僧侶們在修行時唯一可食用的穀類。

「蕎」在日本的古語裡是「角」「稜角」之意,乃蕎麥的穗,正是菱角型,故日本古稱「蕎麥」。正確念法應為そばむぎ,現簡略成そば。





這家そば是在秩父巡禮時,偶然遇見的,這一盤盤蕎麥麵是在交響樂聲中誕生的!




手打そば
蕎麥麵好吃條件有三個條件:現磨、現打、現煮

吃完蕎麥麵,請記得喝一碗免費的「蕎麥麵湯」


蕎麥麵的蛋白質比白米和麵粉多,有豐富的氨基酸、維他命B群、礦物質,以及強化血管、降低血壓作用的芸香(艸甘),由於養分多為水溶性,所以蕎麥麵店會附帶一壺「蕎麥麵湯」,剛好把流失的養分補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