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與子共結風月同天之緣~西國三十三札所巡禮



諸位有幸,梅庵今在此與子共結風月同天之緣
話從聖德太子的前世今生開始:

一日師指岩下謂眾曰:“吾第一生曾於此坐禪,賊斷吾首。”眾共掘地,獲枯骨,果無首,今名一生岩者是也。至西南隅,指一磐石曰:“吾第二生亦曾居此,此下吾前世骸骨。”眾舉石驗之,果得紅白骨,聯若鉤鎖,即於其地壘石埋骨,上築一塔,以報宿修之恩,今名二生塔者是也。又至一草木叢生地,指曰:“此乃古寺址也。吾第三生曾托居其處。”使人掘地,果有僧用器皿及堂宇之基。其地高爽,居岳之中,即於此築台,為眾說般若經,今名三生藏者是也。寺乏水供眾,師以杖卓崖,有虎跑地,泉水湧出(即今虎跑泉)。

師者乃天台宗三祖南嶽慧思大師也
此慧思大師的三生因緣

聖德太子
三十六歲
,丁卯,夏五月,太子奏日:「臣之先身,修行漢土.所持之經,今在衡山.望遣使乎.將來比校所誤之本.」天皇大奇.左之右之依奏:「誰合使乎?」太子遍相百官之人,奏曰:「大禮-小野臣-妹子,合相.」
 秋七月,妹子等遣於隋.太子命妹子曰:「隋赤縣之南,江南道中有衡州.州中有衡山,是南岳也.山中有般若臺.登自南溪下,入滋松中三四許里,門鄰谷口.吾者同法皆既遷化,唯有三軀,汝宜以此法服稱吾名而贈之.復吾昔身,住其臺時,所持法華經,複為一卷.乞受將來.」妹子到彼,問彼土人.遂屆衡山.如太子命,入自南溪下.比到門側,有 一沙彌.在門之內,唱云:「念禪法師使人到來.」有一老僧,策杖而出.又有二老僧,相續而出.相顧含歡.妹子三拜.言語不通,書地通意.各贈法服.老僧書地曰:「念禪法師,於彼何號?」妹子答曰:「我本朝和國也.在東海中.相去三年行矣.今有聖德太子,無念禪法師.崇尊佛道,流通妙義,自說諸經,兼製義疏.承其令旨,取昔身所持複法華經一卷,餘無異事.」老僧等大歡,命沙彌取之.須臾取經,納一漆俠篋而來.謂妹子曰:「是經并篋,念禪法師之所持也.念禪在此,惰倦讀經,睡而燒經.有一點處.」僧等授經竟,指南峰上一石塔云:「彼念禪遷化納骨之塔也.于今三十六歲矣.」妹子受辭,拜而別去.三老僧各裹物納一篋.答曰:「贈之.」并有封書篋.明年,還來進太子.太子大悅,披篋而看.有舍利三枚、名香等.書辭人不得識之,太子讀竟,垂淚投火.不識其故,侍臣驚奇之.

我們借由不同時空經典連結對照一下:

又至一草木叢生地,指曰:“此乃古寺址也。吾第三生曾托居其處。”使人掘地,果有僧用器皿及堂宇之基。其地高爽,居岳之中,即於此築台,為眾說般若經,今名三生藏者是也。

太子命妹子曰:「隋赤縣之南,江南道中有衡州.州中有衡山,是南岳也.山中有般若臺.登自南溪下,入滋松中三四許里,門鄰谷口.吾者同法皆既遷化,唯有三軀,汝宜以此法服稱吾名而贈之.復吾昔身,住其臺時,所持法華經,複為一卷.乞受將來.」

三十八歲
,己巳,夏四月八日,太子始製勝鬘經疏.
 此月,百濟僧-道欣等十人,流著肥後國.聞太子風,情願留住.仍安置元興寺.太子召入於斑鳩宮,問之,以過去宿身之事.十僧辭謝.垂淚.密語等儕曰:「上人等何無天眼乎.此太子是衡山般若臺東房第一念禪比丘也.吾等與盧嶽道人,時時拜謁,聞其說法華一乘妙義者也.」太子聞之,謂左右曰:「是實也.」
 秋九月,小野臣-妹子,到自隋.啟太子曰:「臣屆衡山般若豪.先逢三僧,二口遷化,一口猶存.謂臣曰:『初年沙彌誤取他僧所持之經,授子竟.而去年秋時,子國太子,元念禪法師,駕青龍車,從五百人,到自東方,履空而來.探舊房裏,取一卷經,凌虛而去.仍留此法華經五卷義疏.名-上宮疏.』」太子微咲而默.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的因緣:

《唐大和上東征傳》言:
榮睿、普照師至大明寺,頂禮大和上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日本國昔有聖德太子曰:'二百年後,聖教興於日本。'今鐘此運,願和上東遊興化。”大和上答曰:“昔聞南嶽思禪師遷化之後,託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又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

最澄法系的圓仁,承和十四年(847)自唐歸國,遞呈上表文言:

伏尋天台宗傳本朝之元始,南嶽思大禪師後身聖德王子,以不世之德降生此國,遣使於西鄰而取經,自製章疏而講贊。黎庶於茲,始聞佛法。其後唐鑑真等遠慕聖化,將天台法門而來朝。

《扶桑略記》卷三、敏達天皇六年(577)六月二十二日:
鑑真和尚云:聞南嶽思禪師遷化之後,託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倭國王子者,聖德太子也。 

慧思、聖德太子、鑑真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