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識動見澄更不安!

傅大士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體。
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此經未至。此名已標。異哉。

所謂首楞嚴王者。以首楞嚴定。十地菩薩能得之。故佛則為王也。

傅大士一日講經次。帝至。大眾皆起。唯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起。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若大士者。真得首楞嚴定矣。

識動見澄
動則為業
覺則不動

是故識動見澄更不安!
白話一句就是: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Beautiful blossoms! 


2小時
Beautiful blossoms! Hagley park is lined with this Spring goodness! Who's seen it lining the park!
剛剛看到 City Council 的Facebook
但是我已經好幾天在這裡混日子了,想學日本人在櫻花樹下躺著賞櫻!
這是我家屋後眼前的天然畫布!美得讓人窒息!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釋慧光的心是如何找到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虗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找到心了...
中秋寫心經體驗
大家中秋吉祥!
本寺於9/15-18連續假期中,開放寫心經體驗,歡迎大眾回寺修持,供燈祈福
時間:9:00-18:00
地點:菩薩寺三F 寫經堂
地址:台中市大里區永隆路147
電話:+886-4-24079920
費用:隨喜

本來已經說好不再提台灣寺院了
但現在發覺若不提,便無法發帖,所以只好一再食言了!
台灣寺院實在是絕佳的負面教材
所以台灣信眾請認清你的負面能量是來自負面教材
來自梅庵!

寫心經,竟然可以寫到“找到心了...”!
咱們慧可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是比較笨找不到嗎?

既然找到心,請把釋慧光的心,拿出來給大家看!證明釋慧光沒有打妄語!
下面有六個層次:
1.始以覺了能知為有物矣。故曰在內在外在根。
2.既知非物矣。而猶以為有識也。故曰隨合而有。識生其中。
3.及知識俱泯。而後信其無著。
4.然有意無著。是亦著也。
5.故一切無著。僅斷七識。尚未至恬靜之地。
6.即至恬靜。猶坐在八識窠窟中。外道所謂冥諦也。若奢摩他路。是轉識成智邊事。

第一是最底層的!
即便到第六都還是外道
請問釋慧光的心是如何找到的?
若連如何找到的都不知?
小心!業力無邊!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初徧計,繼依他,至了唯識

初徧計,繼依他,至了唯識

縛不為垢
脫不為淨

本無縛脫
妄見縛脫

初為境縛。是麤惑。名徧計執。
繼為法縛。是細惑。名依他執。

解深密經曰。翳眼人。如徧計。現青黃。如依他。淨眼如圓成。
寶杖論曰。如人見動物為蛇。久而視之。乃繩也。則疑蛇之心。不斷而自息。

離徧計執如之。然繩尚在。又細視之曰非繩也。蓋麻耳。則執繩之心。又不斷而自息。
離依他執如之。麻與繩本一。有結即名繩。無結即名麻。以喻性與識本一。

有縛即名識。
無縛即名性。
至了唯識。識外無性。識即是性。乃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既離依他及徧計執。則銷鎔生滅種子。而依不生不滅真性矣。故得無生忍。一切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我不分別。即當處寂滅。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覺則氷生的聖人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東京俊禪師初謁投子。子問昨夜宿何處。俊曰。不動道場。子曰。既云不動。曷由到此。俊曰。至此豈有動耶。子曰。元來宿不著處。蓋默許之。

幾日前,有一則報導說在公車設博愛座是台灣的驕傲!
我覺得應該稱中國人的驕傲!

所以你在台灣或是中國,敢隨便坐博愛座,就請試試看!
文明跟野蠻差在哪裡?
我在基督城,公車來了,沒人排隊,小學生要讓我先上,老先生要讓我先上,老太太也要讓我先上,前幾天更有年輕的婦女要上車前,還問我是否要搭這班公車?因為她要讓我先上!

基督城公車沒有設博愛座,但是公車前可以掛腳踏車,輪椅嬰兒車都可以上公車,沒人管你坐在哪裡,但只要有輪椅嬰兒車上車,必定會讓出來!沒人覺得這是值得驕傲的!
下車每個人都跟司機道謝!

在公車設博愛座真是台灣的驕傲!
難怪台灣寺院驕傲的聖人特別多!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會得只是一路


僧問百丈。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如何。
丈曰。空喻於漚。海喻於性。自己靈覺之性。過於虗空。故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木平道禪師問洛浦。一漚未發時。如何辨其水脈。
浦云。移舟諳水勢。舉棹別波瀾。
平不契。既參蟠龍。還問前話。
龍云。移舟不辨水。舉棹即迷源。乃悟入。

丹霞頌云:
金烏玉兔兩交輝。照破威音未兆時。
若謂青霄別有路。木人依舊縐雙眉。

大抵蟠龍見處。藏身處沒蹤跡。洛浦見處。沒蹤跡處莫藏身。會得只是一路。非有異也。
後僧問如何是木平。曰不勞斤斧。僧云。為甚麼不勞斤斧。曰木平。
果能照破威音未兆前一段大事。

藏身處沒蹤跡
移舟不辨水。舉棹即迷源
瞥起空見。便生相分。而三界國土。皆依空而立矣。

沒蹤跡處莫藏身
移舟諳水勢。舉棹別波瀾。
但認覺明。便生見分。而眾生有漏。皆逐妄而出矣。

藏身處沒蹤跡
移舟不辨水。舉棹即迷源
相非離見而為相。由想澄而結者也。

沒蹤跡處莫藏身
移舟諳水勢。舉棹別波瀾。
見非離相而為見。即流轉三界而合塵者也。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汝還見否?

如何頓入首楞嚴定?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有僧問百丈:「如何是佛?」丈曰:「汝是阿誰?」曰:「某甲。」曰:「識某甲否?」曰:「分明箇。」丈乃舉起拂子,曰:「汝還見否?」曰:「見。」丈乃不語。

通曰:僧所問者佛。丈竟不語之佛只就他見處提撕。即此一則。渾然托得楞嚴樣子。


又僧問百丈。無邊身菩薩。不見如來頂相。如何。丈云。為作有邊見。無邊見。所以不見如來頂相。祗如今都無一切有無等見。亦無無見。是名頂相見

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外道者。樂於諸見。
汝還見否?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樹凋葉落時如何?


僧問雲門。樹凋葉落時如何。門云。體露金風。

妙湛總持不動尊。

定林曰。
識精為水。水不搖則名之為湛。所謂圓湛者。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不分為六。則湛圓矣。

所謂妙湛者。以妙力總持不動。則湛妙矣。
所謂覺湛明性者。覺合識精。如日合水而有明性也。
所謂湛精圓常者。即圓湛識精也。已滅生滅。故名為常。所謂此湛非是不流。如急流水望如恬靜者。

經云。識動見澄。則識有動性。名為想元。自非妙湛總持。則念念受熏。習氣暴流。成諸行矣。經於諸行喻如流者。以此。然識比諸行。猶名為湛。

想胡為乎生哉。生於識也。識初動處。是謂想元。識是命根。依想而傳。識動則想生。想生則命立。命立則四大具。所謂命煖識三。和合而成人是也。故己之想與父母之想合。則福德優劣。隨其所願。而色身堅固。於是乎現。未生以前。但有想耳。未想以前。但有識耳。識神不死。是謂命根。命根欲其堅固長久。故既現色身。唯恐銷殞。此即妄想堅固之明驗也。

所謂湛入合湛者。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

內內湛明。入無所入。名識陰區宇。
則所謂湛入者。識陰也。湛入為識陰。則湛為性識明知。明知即智。智之與識。是識邊際。
故說五陰而曰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性識不名湛入者。周徧法界無出入故。

所謂內內湛明入無所入者。
湛出為行。行如水流。湛入為識。識滅行陰。則內內湛明。入至想元。更無所入矣。

所謂識精者。即阿陀那識也。所謂黏湛者。黏此識精也。此識精者。如水清潔。本無黏性。妄起分別。與色合故。水土雜矣。乃能成黏。若識此識者。如水清潔。本無黏性。能不合色。脫黏內伏矣。

湛有圓湛。有妙湛。有覺湛。有精湛。有湛入。有黏湛。如前義。錙銖之分較。盡法之喻也。
馬鳴曰。以依不覺。心動為業。覺則不動。
夫覺則不動。妙湛總持之謂也。動則為業。遷流而為諸行矣。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識陰中以有入為湛入。蓋泯行流而沒歸識海。
經云。
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是也。

以無入為合湛。
經云。
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是也。

蓋合字有不動之意。即流急不見其流也。
然此合湛境界分劑非淺。良以始言湛入。特表行陰方消。識海初入。按位已當七信。齊於四果。而圓通正在聞所聞盡。終言合湛。更名識海久停。湛明淨極。區宇漸啟。將通未通。按位可當八九十信。而圓通應在後三結中。雖視湛入有加。居然仍在識境。咸不免於最細四相所遷。是知盡湛入而不盡合湛終未出乎識陰邊際。所謂清光照眼。猶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俱未究竟也。
問。識陰盡時畢竟何位。
答。入初住。證圓通也。
經云。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是其明徵也。

問。此之識陰既惟第八。即是業識。而別經論皆謂無明生相等覺後心方盡。今言初住即盡。而後位依何住持耶。
答。彼是漸教所談。初住等覺尚隔天淵。豈遽說盡。此是圓頓之旨。

經文明言從互用中頓超諸位。能入金剛乾慧。非等覺後心而何。應知勝義中真勝義性。大不思議。不應以漸而難圓也。然以此總較因界之淺深者。若但知色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知色界之淺者也。知空色之皆色者。知色界之深者也。如是乃至但知湛入為識而不知合湛亦識者。知識界之淺者也。知湛入合湛皆識者。知識界之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