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問雲門。樹凋葉落時如何。門云。體露金風。
妙湛總持不動尊。
定林曰。
識精為水。水不搖則名之為湛。所謂圓湛者。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不分為六。則湛圓矣。
所謂妙湛者。以妙力總持不動。則湛妙矣。
所謂覺湛明性者。覺合識精。如日合水而有明性也。
所謂湛精圓常者。即圓湛識精也。已滅生滅。故名為常。所謂此湛非是不流。如急流水望如恬靜者。
經云。識動見澄。則識有動性。名為想元。自非妙湛總持。則念念受熏。習氣暴流。成諸行矣。經於諸行喻如流者。以此。然識比諸行。猶名為湛。
想胡為乎生哉。生於識也。識初動處。是謂想元。識是命根。依想而傳。識動則想生。想生則命立。命立則四大具。所謂命煖識三。和合而成人是也。故己之想與父母之想合。則福德優劣。隨其所願。而色身堅固。於是乎現。未生以前。但有想耳。未想以前。但有識耳。識神不死。是謂命根。命根欲其堅固長久。故既現色身。唯恐銷殞。此即妄想堅固之明驗也。
所謂湛入合湛者。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
內內湛明。入無所入。名識陰區宇。
則所謂湛入者。識陰也。湛入為識陰。則湛為性識明知。明知即智。智之與識。是識邊際。
故說五陰而曰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性識不名湛入者。周徧法界無出入故。
故說五陰而曰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性識不名湛入者。周徧法界無出入故。
所謂內內湛明入無所入者。
湛出為行。行如水流。湛入為識。識滅行陰。則內內湛明。入至想元。更無所入矣。
所謂識精者。即阿陀那識也。所謂黏湛者。黏此識精也。此識精者。如水清潔。本無黏性。妄起分別。與色合故。水土雜矣。乃能成黏。若識此識者。如水清潔。本無黏性。能不合色。脫黏內伏矣。
湛有圓湛。有妙湛。有覺湛。有精湛。有湛入。有黏湛。如前義。錙銖之分較。盡法之喻也。
馬鳴曰。以依不覺。心動為業。覺則不動。
夫覺則不動。妙湛總持之謂也。動則為業。遷流而為諸行矣。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識陰中以有入為湛入。蓋泯行流而沒歸識海。
識陰中以有入為湛入。蓋泯行流而沒歸識海。
經云。
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是也。
以無入為合湛。
經云。
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是也。
蓋合字有不動之意。即流急不見其流也。
然此合湛境界分劑非淺。良以始言湛入。特表行陰方消。識海初入。按位已當七信。齊於四果。而圓通正在聞所聞盡。終言合湛。更名識海久停。湛明淨極。區宇漸啟。將通未通。按位可當八九十信。而圓通應在後三結中。雖視湛入有加。居然仍在識境。咸不免於最細四相所遷。是知盡湛入而不盡合湛終未出乎識陰邊際。所謂清光照眼。猶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俱未究竟也。
問。識陰盡時畢竟何位。
答。入初住。證圓通也。
經云。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是其明徵也。
問。此之識陰既惟第八。即是業識。而別經論皆謂無明生相等覺後心方盡。今言初住即盡。而後位依何住持耶。
答。彼是漸教所談。初住等覺尚隔天淵。豈遽說盡。此是圓頓之旨。
經文明言從互用中頓超諸位。能入金剛乾慧。非等覺後心而何。應知勝義中真勝義性。大不思議。不應以漸而難圓也。然以此總較因界之淺深者。若但知色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知色界之淺者也。知空色之皆色者。知色界之深者也。如是乃至但知湛入為識而不知合湛亦識者。知識界之淺者也。知湛入合湛皆識者。知識界之深者也。
經文明言從互用中頓超諸位。能入金剛乾慧。非等覺後心而何。應知勝義中真勝義性。大不思議。不應以漸而難圓也。然以此總較因界之淺深者。若但知色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知色界之淺者也。知空色之皆色者。知色界之深者也。如是乃至但知湛入為識而不知合湛亦識者。知識界之淺者也。知湛入合湛皆識者。知識界之深者也。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