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放心!“阿彌陀經”照樣也會讓漸源禪師開悟!

道吾與漸源。往山下弔慰。源拊棺問曰。生耶死耶。吾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云。為什麼不道。吾云。不道不道。回至中路。源云。和尚須與某甲道。若不道。即打和尚去也。吾云。打即任打。道即不道。源便打。至院吾令潛去。

道吾歸寺院曰:“汝宜離此去,恐知事得知不便。”漸源便禮辭,隱於村院。經三年後,一日忽聞童子念《觀音經》至“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忽然大悟,遂焚香遙禮曰:“信知先師遺言終不虛發。自是我不會,卻怨先師。”

過去漸源禪師曾做道吾和尚的侍者,一次他隨他到施主家弔慰超度,漸源用手拍棺材云:「生耶死耶?」道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為甚麼不道?」道吾云:「不道不道啊。」他們做完那堂佛事便回去了。半路漸源性急了:「請和尚你替我解釋,不然我就打你。」「打即任你打,道即不道。」果然漸源便打。待他打完,道吾向他說:「你快些離開吧,讓人知道你就不得了!」後來漸源到處參究,怎麼生不道,死又不道?參了三年,一日聽有行者誦觀音菩薩普門品:「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漸源馬上開悟。如果我們知道一切言語都是佛經的言語,都是念佛的名號,等如持大悲咒一樣,那就是「純音無塵」了。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純音無塵塵便空,六根無塵六根又空,根無垢,音無塵,純音無塵是無所對,純根無垢是無能對,「根境圓融」,就打成一片。有能對、有所對便有對待,我們的瞋恨心就起來啦!「無」能「對」「所對」,何來瞋恚?故「能令一切忿恨眾生」的「瞋恚」遠「離」。

道吾: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漸源:怎麼生不道,死又不道?

漸源,道吾差在哪裡?

不道不道
道即不道

道吾的境界,漸源還是不會!

參了三年,直到一天聽到觀音菩薩普門品:
“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

“觀音菩薩普門品”讓漸源禪師抓不著了!

園丁問:又為何在「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句下開悟 !!!!!!!

問得好!但請放心!
漸源禪師即便是當時聽到的是“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照樣也會讓漸源禪師開悟!

一切言語都是佛經的言語,都是念佛的名號,等如持大悲咒一樣,那就是「純音無塵」了。

本來是一件到施主家弔慰超度極為平常的事,祖師信手捻來,竟成了一則開悟公案!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動中有不動,究竟那一個動?那一個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動中有不動,究竟那一個動?那一個不動?
動中見到不動,証如來藏!

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眼曰:是曹源一滴水。

只要不落分別,那就是本來心。如果你一落分別,自性的心光,就沿著色聲香味觸流了出去。會嗎?

明知是光影,大德,而且識取弄光影底人,是諸佛之本源,一切處,是道流歸舍處。

即今識取聽法底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活潑潑地,應是萬種施設,用處只是無處,所以覓著轉遠,求之轉乖,號之為秘密。

唯有,道流,目前現今聽法底人,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入三塗地獄如遊園觀,入餓鬼畜生而不受報。

苦哉瞎禿子,無眼人把我著底衣,認青黃赤白,我脫卻入清凈境中,學人一見便生忻欲,我又脫卻,學人失心忙然狂走言,我無衣。我即向渠道,日識我著衣底人否,忽爾回頭認我了也。

原來佛性是在我們的六根裏面,臨濟老人云:「有一位無位真人,在汝六根門頭,出出入入放光動地未証據者!」就是指我們的佛性,亦即是我們的真如心。

昔日,趙州老人見有人來參學,他老人家就說;「吃茶去。」那個人就開悟。雲門祖師見有人來參學,就舉起一個胡餅,那人又立即領會。所以有趙州茶、雲門餅,這兩個公案。

眼見物之時、耳聞聲音之時、一飲一食之時、一動一靜之時,只要不落分別,那就是本來心。如果你一落分別,自性的心光,就沿著色聲香味觸流了出去。所以古人見物就明心,聞聲就悟道,悟了道之後,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例如其他佛國土現在下了多少滴雨,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因為宇宙間每一件物,都不離開自己的心。

臨濟老人又說;「說法底人,聽法底人。」人,亦可以解作心。說法底、有一個心;聽法底、又是有一個心。說法的心當然在動,但說法底、那個心不動。聽法的心又是動,但聽法底、那個心不動。不動就是如如,如如即常住真心。所以臨濟老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老人家真是講得非常透徹。

其實用功可以隨時隨地,不用規定一個時間、一處地方,只要我們明白,無論行住坐臥,我們都是在心光內行住坐臥我們出入往還、燒飯打掃、一飲一食,都未離開我們的心光,那我們就在行住坐臥之中,反觀一下,能行住坐臥、能見、能聞、能覺、能知的,究竟是誰?所謂動中有不動,究竟那一個動?那一個不動?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請問喫茶喫餅用到哪一根?

現在諸位正在喫茶喫餅,會了麼?
現在諸位正在取拂掛,會了麼?

識陰的用就是六根

請問喫茶喫餅用到哪一根?
請問老僧取拂用到哪一根?

即此用是凡夫
離此用是木石


去此二途,道一句來!


日本大應國師南浦紹明
 「即此用離此用、馬祖一喝百丈耳聾。老僧取拂不開口、公案圓成徧界通」

紹明在說法中經常引用這段公案,並且作了很多發揮。他在九州興德寺說:“古德云:要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其理自彰。”(《大應語錄》卷上《興德寺錄》)此後他在京都萬壽寺的法語中又說;

凡衲僧家,知時知節,名為靈利之漢。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十二時辰,無虛棄底(按:的)時節。釋迦老子、達磨大師,皆是應此時節出來轉大法輪,顯大妙用。乃至自餘諸大老、情與無情,盡是隨時受用。故曰:時節既至,其理自彰。若論佛性義,人人雖具天眼也難看,個個雖備天耳也難聽。雖然如是,時節既至,其理自彰,以眼可見,以耳可聽,見聞所及,一一皆是本來消息、本地風光。今日人天普會,若知此時節因緣,轉凡成聖,同在大光明藏三昧之中游戲。 (《大應語錄》卷下《萬壽寺語錄》)


我們本來天天喫茶。何以今天名「喫普茶」呢。這是先輩的婆心。藉喫普茶提醒大家。昔趙州老人。道風高峻。十方學者參禮的甚眾。一日有二僧新到。州指一僧問曰。「上座曾到此間否。」云。「不曾到。」州云。「喫茶去。」又問那一僧云。「曾到此間否。」云。「曾到。」州云。「喫茶去。」院主問曰。「不曾到教伊喫茶去且置。曾到為什麼也教伊喫茶去。」州云。「院主。」院主應。「喏。」州云。「喫茶去。」如是三人都得了利益。後來傳遍天下。都說「趙州茶。」又如此地雲門祖師。有學者來見。就舉起胡餅。學者就領會了。所以天下相傳。「雲門餅」「趙州茶。」現在諸位。正在喫茶喫餅。會了麼。如若未會。當體取喫茶的是誰。喫餅的是誰。大抵古人念念合道。步步無生。一經點醒。當下即悟。今人梵行未清。常常在動。念念生滅。覆障太厚。如何點法。他亦不化。所以諸位總要放下一切。不使凡情妄念。染污自己的妙明真心。古人說。「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現在喫花生。若不知花生的香味。就同木石。若知花生的香味。就是凡夫。如何去此有無二途處。就是衲僧本分事。縱然超脫了這些見解。猶在鬼窟裏作活計。大家仔細。放下身心。莫隨節令轉。直下參去。

虛雲老和尚有一日食普茶,他說「古人食茶又食花生,今日常住請大眾食花生,古人步步無生,念念在道,食花生怎可稱為道呢?假如你食花生,知道花生的味好食,你是個凡夫,那個人不知道花生好食,假如你食花生不知道花生好味,你是個木頭,若你食花生時,離花生的香味,亦離不知花生的香味,去此二途,你道一句來!」這便是佛法,花生的香味人人知道,這便是觸,花生的實相非香非不香,不能說它香亦不能說它不香,說香與不香,便落了二邊,不見中道,不見實相,所以老和尚說若離二邊,便能知道花生的本際,花生的實相,這便是不二法門。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百丈禪師耳聾了嗎?


上一帖是百丈觀野鴨子悟道公案,接著我們再看精彩的百丈大悟的公案!

所以修行第一講悟道,悟同諸佛,不過亦有小悟、大悟,大悟才是悟同諸佛,小悟是你自己了生死而已。

百丈觀野鴨子悟道,只了生死!
百丈大悟見性後,悟同諸佛!

昔日百丈禪師親近馬祖,先因觀野鴨子悟道,但那次不是大悟。後來他再參馬祖,馬祖望望塵拂,說:「即此用、離此用」,這個是識陰的境界,識陰是說六根,六根之性就是阿賴耶識的性。馬祖掛回拂子,良久說:「爾他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為人即是度人。百丈取拂子舉起來,馬祖云:「即此用、離此用。」丈亦把拂子掛回原來的地方。馬祖轉身便喝,百丈被他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這時百丈就是大悟了。


「即此用、離此用。」若還用此六根出入,識陰未破!
識陰的用就是六根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六根銷復,同歸一性
未破識陰,六根不能互用,如何是六根互用?識陰盡,佛性現前,六根沒有界限,全一聞性

百丈被他一喝,直得三日耳聾。

百丈禪師耳聾了嗎?,不!乃百丈禪師不再「即此用、離此用。」了!

若諸位看到這裡,就以為大家可以跟著百丈一起大悟了,如是便宜?
是的!但請你先告訴我,百丈禪師是如何識陰的?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百丈禪師的野鴨子


聖一老和尚:若是飛了過去,根本就不會作聲啦。

《指月錄》卷八:一日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
(雪竇頌。野鴨子。知何許。馬祖見來相共語。話盡雲山水月情。依然不會還飛去。卻把住。道道)

百丈禪師在江西寶峰山親近馬祖,一日師徒兩人去耕田。北方多田又多野鴨子,現在長江一帶也有很多水鴨,野鴨則在空中飛。馬祖見到空中的鴨子,他便問他的侍者百丈:「是甚麼?」「野鴨子。」馬祖再問:「甚麼處去也?」「飛過去也。」馬祖急起來,一把扭得百丈的鼻子也痛了,「噫」一聲他便叫了出來,馬祖曰:「何曾飛去!」你不要看著野鴨子飛過去!若是飛了過去,根本就不會作聲啦。
百丈當時就悟了道。


”若是飛了過去,根本就不會作聲啦。“能如是道者唯聖一老和尚也!


溈仰宗的祖師~聖一老和尚

1958 年,虛雲老和尚托人轉告聖一法師,「恐明年汝不復見吾爾。」聖一法師聞即會意,立即回雲居寺求法,為溈仰宗第九代傳人。虛雲老和尚把自己平時使用的紫衣傳給聖一法師,以示溈仰正統傳人。

虛雲老和尚與溈仰宗

虛雲老和尚在1934年受李漢魂將軍之請,重修廣東韶關南華寺期間,湖南大溈山幾位禪師來到南華寺,至誠禮請老和尚前去恢復滿目滄夷的密印寺,因老人正在重修南華寺無暇分身,更重要的是老人家已推算出因緣還沒成熟,但對溈仰宗一脈隱沒幾百年實為痛心,應各大名山大寺諸山長老之請,續接溈仰宗為第八世祖,並著手整理溈仰宗理論資料,同時也在思索如何將溈仰宗弘揚下去等重大深遠問題。


1953年虛雲老和尚在江西廬山大林寺靜養期間,雲居山真如禪寺幾位禪師來陳述雲居山千年禪宗道場,自1939年被日本侵略軍炸毀以來,莊嚴的大佛仍坐在廢墟百草叢中,可憐的幾個僧人十幾年來一直在用生命守護著偌大的千人古道場。老和尚悲從心起,不覺淒然淚下,當時就決定前去雲居山禮祖。到達後,見如此清淨的蓮花佛國,真正是禪家的世外桃源,於是當下就建了七間茅蓬住下,發願重建雲居山。在此過程中,關於溈仰宗法脈傳承問題,又時刻呈現在老人的腦海之中,雲居山雖屬曹洞宗道場,但在其歷史上一直是十方選賢的大叢林,臨濟、雲門、法眼、溈仰四宗也曾經在此​​弘揚過,如今溈仰宗剛剛續起,需要有個大道場作為弘揚本宗的基地,於是決定在雲居山真如禪寺掛溈仰宗鐘板、傳溈仰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