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請問喫茶喫餅用到哪一根?

現在諸位正在喫茶喫餅,會了麼?
現在諸位正在取拂掛,會了麼?

識陰的用就是六根

請問喫茶喫餅用到哪一根?
請問老僧取拂用到哪一根?

即此用是凡夫
離此用是木石


去此二途,道一句來!


日本大應國師南浦紹明
 「即此用離此用、馬祖一喝百丈耳聾。老僧取拂不開口、公案圓成徧界通」

紹明在說法中經常引用這段公案,並且作了很多發揮。他在九州興德寺說:“古德云:要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其理自彰。”(《大應語錄》卷上《興德寺錄》)此後他在京都萬壽寺的法語中又說;

凡衲僧家,知時知節,名為靈利之漢。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十二時辰,無虛棄底(按:的)時節。釋迦老子、達磨大師,皆是應此時節出來轉大法輪,顯大妙用。乃至自餘諸大老、情與無情,盡是隨時受用。故曰:時節既至,其理自彰。若論佛性義,人人雖具天眼也難看,個個雖備天耳也難聽。雖然如是,時節既至,其理自彰,以眼可見,以耳可聽,見聞所及,一一皆是本來消息、本地風光。今日人天普會,若知此時節因緣,轉凡成聖,同在大光明藏三昧之中游戲。 (《大應語錄》卷下《萬壽寺語錄》)


我們本來天天喫茶。何以今天名「喫普茶」呢。這是先輩的婆心。藉喫普茶提醒大家。昔趙州老人。道風高峻。十方學者參禮的甚眾。一日有二僧新到。州指一僧問曰。「上座曾到此間否。」云。「不曾到。」州云。「喫茶去。」又問那一僧云。「曾到此間否。」云。「曾到。」州云。「喫茶去。」院主問曰。「不曾到教伊喫茶去且置。曾到為什麼也教伊喫茶去。」州云。「院主。」院主應。「喏。」州云。「喫茶去。」如是三人都得了利益。後來傳遍天下。都說「趙州茶。」又如此地雲門祖師。有學者來見。就舉起胡餅。學者就領會了。所以天下相傳。「雲門餅」「趙州茶。」現在諸位。正在喫茶喫餅。會了麼。如若未會。當體取喫茶的是誰。喫餅的是誰。大抵古人念念合道。步步無生。一經點醒。當下即悟。今人梵行未清。常常在動。念念生滅。覆障太厚。如何點法。他亦不化。所以諸位總要放下一切。不使凡情妄念。染污自己的妙明真心。古人說。「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現在喫花生。若不知花生的香味。就同木石。若知花生的香味。就是凡夫。如何去此有無二途處。就是衲僧本分事。縱然超脫了這些見解。猶在鬼窟裏作活計。大家仔細。放下身心。莫隨節令轉。直下參去。

虛雲老和尚有一日食普茶,他說「古人食茶又食花生,今日常住請大眾食花生,古人步步無生,念念在道,食花生怎可稱為道呢?假如你食花生,知道花生的味好食,你是個凡夫,那個人不知道花生好食,假如你食花生不知道花生好味,你是個木頭,若你食花生時,離花生的香味,亦離不知花生的香味,去此二途,你道一句來!」這便是佛法,花生的香味人人知道,這便是觸,花生的實相非香非不香,不能說它香亦不能說它不香,說香與不香,便落了二邊,不見中道,不見實相,所以老和尚說若離二邊,便能知道花生的本際,花生的實相,這便是不二法門。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