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太虛、印順的師徒相煎



談太虛、印順的師徒相煎
為何再貼?

請先再看一遍

江燦騰務必懺悔去!

2006年10月24日人民網
人物周刊:佛教在台灣社會中有哪些社會功能,信眾、公眾與社會因此有何獲益?江燦騰:佛教應有的功能有“三大救命環”和“兩大定盤針”之說。“三大救命環”即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功能的發揮,是佛教正視所面臨的沖擊和挑戰,改變自身社會形象的應變的治標手段,一般而言見效較快。“兩大定盤針”即佛教心理、倫理功能見效雖慢,卻系根本。以証嚴尼師的慈濟功德會為例,它參與的會員達台灣2300萬人口的400余萬人之多,設有本身的私立綜合大學、護理專校、電視台、大型現代化醫院多所、遍布全球的急救團隊等。所以,佛教在台灣社會中的社會功能,隻以証嚴尼師的慈濟功德會為例,就足夠說明了。而它也因此曾獲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獎”。

江燦騰先是佛化印順法師,再跟慈濟釋證嚴狼狽為奸,壯大了慈濟,今天跑遍了各個媒體批判釋證嚴,未曾為台灣佛教的敗壞懺悔過!不知台灣有多少佛學專家跪拜過宇宙大覺者?
當然包括江燦騰在內!

今天再把舊帖拉上來!

談太虛、印順的師徒相煎
2011/6/5
請問印順法師已經成佛了嗎?

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1.1931年春,印順法師入閩南佛學院修學,開始皈向太虛大師門下。當年7月,印順寫 了〈抉擇三時教〉,受到太虛來函鼓勵。不久,印順到鼓山,又寫出〈共不共之研究〉、 〈評破守培上人讀唯識新舊不同論之意見〉,太虛寫了一篇〈評印順共不共研究〉,並透 過大醒法師轉告印順,關照他要心存寬厚。當時太虛似已意識到印順的性格:「是是非 非,不為古人融會,不為近代大德包含」。這一年,是印順寫作的開始,也是太虛、印順 師徒文字因緣的開始。

2.1935年4月中,太虛、印順師徒因對日本的態度問題而發生誤會,印順覺得:為了正義,為了佛教,中國僧眾不能以任何理由,去與侵略中國的日本合作,或被誘惑到日本參 訪。而一再向太虛上書,措辭有點過火。但太虛不理,印順一氣,斷然離開太虛。到普陀 佛頂山閱藏樓閉關閱藏,過著忘世的生活。

3.1936年秋,印順完成了全藏的閱讀。在終止與 太虛關係一年多後,印順於是年冬,應太虛之命,前往武昌佛學院。1938年7月,再轉入 四川漢藏教理院。1939年秋,太虛從昆明寄了一本林語堂寫的《吾國與吾民》給印順,要印順對其中有 關不利佛教部分,加以評正,印順因此寫了〈吾國吾民與佛教〉。1940年,印順在貴陽, 寫成《唯識學探源》乙書。該書原是印順「唯識思想史」的第一部分——「唯識學的先驅 思想」。將出版時,請太虛大師審核。「虛公以為唯識思想史已有人譯出,預備出版,不 必再寫下去」,遂為題曰「唯識學探源」,這與印順原意並不相合。

4.1942年,印順在四川合江縣法王學院,撰寫《印度之佛教》;10月間,太虛看到了第 一章〈印度佛教流變之概觀〉後,寫了〈議印度之佛教〉;印順回應〈敬答「議印度之佛 教」〉;1943年8月,太虛又寫了〈再議印度之佛教〉。最後,印順寫了一篇〈無諍之 辯〉,寄給太虛,表示只是個人的見解,不敢再勞累大師。

5.早在1941年,印順曾以「力嚴」為筆名,發表〈佛在人間〉、〈法海探珍〉等,突顯他對佛法的觀點。太虛對於印順〈佛在人間〉,有如下評語:「依無量世界一切眾生為出發點,不但依此世人類為出發點,為佛法一殊勝點。棄此而局小之,易同人天小教。故佛出人間,以人間為重心可,局此人間而不存餘眾生界,則失佛法特質,不可不慎!」太虛的顧慮處,正是印順讀《阿含》,第二次深受啟發之處,也是太虛、印順師徒有關人間佛教思想分道揚鑣之處。



2011/6/5
請問印順法師已經成佛了嗎?


《看見佛陀在人間 印順導師傳》一書(潘煊著、天下出版):
1.「玄奘以來第一人」: (封面)、(第3頁) (第13頁)、(第359頁)、 (第379頁)。
2.「佛學泰斗」:  (第358頁) (第379頁)。
3.「看見佛陀在人間」:  (封面)、 (第377頁)。
4.「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  (第一頁圖之文字說明)。
5.「玄奘以來不作第二人想」:  (封底)。
6.「佛國瑰寶」:  (封面)、 (第3頁)。
7.「大導師」: (序文第5頁)。
8.「佛學大師」: (第277頁)。
9.「宋代以來最重要的法師」 : (第3頁)。
10.「導師在佛學的地位,一千多年來無人能比。」 : (第359頁)。

佛教弘誓學院
導師:印順導師  指導法師:昭慧法師  院長:性廣法師
一、教育理念:
研習印順導師思想,提倡智慧、慈悲、勇健之菩薩精神,推展解行並重且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二、辦學宗旨:
戒、定、慧三學兼備,漢、藏、南傳教理並重,不專崇文獻學式之研究,不專務原典語文能力之訓練,不為一宗一脈之徒裔;以養成心胸開闊,深思篤行,關懷人間之行者為教育目標。
三、學制特色:
1.基本課程涵蓋印中佛學與大乘三系思想之重要經論,並以研究印順法師學說,闡揚「人間佛教」思想為主。


福嚴佛學院(大學部/研究所)
本院為 印順導師所創建,目標在於造就僧才、住持佛法,續佛慧命,淨化人心。

特色:
一、秉持印順導師「淨治身心、弘揚正法、利濟有情」的訓示,致力於佛教人才之培育。
二、除經律論佛典導讀之外,亦開設多門 印順導師著作,如《妙雲集》、《華雨集》、《印度佛教思想史》等研討課程。

請問印順法師是佛嗎?
為何佛學院是研習印順法師思想?
請問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是學佛的,還是學印順的?
印順法師的思想就是釋迦摩尼佛的佛法嗎?
請問印順法師已經成佛了嗎?

我建議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
既然認為研習印順法師的思想比研習釋迦摩尼佛的佛法重要
請自立台灣印順教
不要假佛教之名行魔教之實

再次嚴正敬告:
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已經印證印順法師成佛了嗎?
否則請問為何佛學院是研習印順法師思想?

又佛學院是十方佛教信眾的佈施嗎?
請問可以拿去研習印順法師思想嗎?
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會不會因此而下地獄?
就我所知兩位受戒法師如果不想因此而下地獄
除非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已經印證印順法師成佛了

~~~~~~~~~~~~~~~~~~~~~~~~~~~~~~~~~~~~~~~
2011/5/17
台灣佛教界的悲哀與不幸!!!

2010/2/13
慈濟的神化戲碼又開鑼了嗎?

2008年在一位居士家看
2005年大覺華寺開光法會的CD帶
當放到後面一段晚會現場
突然因為印順法師的往生
這場晚會馬上變成一場印順法師追思會
我實在看不下去了
在長輩面前我向來是很安份的
但是實在看不下去了

一旁一起看CD帶的住持
也不說一語
便提議要到我的住處
到我的住處
就指著我的書櫃上的一本書
書名叫明暘法師的一生
(現書不在台灣正確書名忘了)
要我借他看
我在南半球的客廳很大
他人坐在遠處且第一次到我住處
書又很薄
怎知有書櫃上有這樣一本書?
我說這本書是去拜見明暘法師後
圓明講堂送的

住持這時說話了
人家這一輩子走來也只稱法師而已

把太虛法師稱為太虛大師
把印順法師稱為印順導師
把證嚴法師稱為證嚴上人

這不是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的真面目嗎?
太虛說「人生佛教」
印順說「人間佛教」
這兩人的魔說不但扭曲也攏斷了
過半世紀台灣的佛陀教義

我敢說這不是佛道而是魔道
是台灣佛教界的悲哀與不幸!!!
看到台壇allen的
師徒交鋒——太虛與印順的「無諍之辯」
不禁要問:
慈濟的神化戲碼又開鑼了嗎?

~~~~~~~~~~~~~~~~~~~~~~~~~~~

allen 於 Wed.02/10, 2010 08:01 am

師徒交鋒——太虛與印順的「無諍之辯」

1931年春,印順法師入閩南佛學院修學,
開始皈向太虛大師門下。

當年7月,印順寫了〈抉擇三時教〉,
受到太虛來函鼓勵。

不久,印順到鼓山,又寫出〈共不共之研究〉、
〈評破守培上人讀唯識新舊不同論之意見〉,
太虛寫了一篇〈評印順共不共研究〉,
並透過大醒法師轉告印順,關照他要心存寬厚。

當時太虛似已意識到印順的性格:
「是是非非,不為古人融會,不為近代大德包含」。

這一年,是印順寫作的開始,
也是太虛、印順師徒文字因緣的開始。
 

------------------------------------------------------ 
26歲的印順 
已經被老師警告了 

太虛寫了一篇〈評印順共不共研究〉 
並透過大醒法師轉告印順 
關照他要心存寬厚 

太虛似已意識到印順的性格 
是是非非 
不為古人融會 
不為近代大德包含 

在中國佛教史上 
師徒互相尖銳批判 

是少有的 
兩人相差15歲

~~~~~~~~~~~~~~~~~~ 

1935年4月中,
太虛、印順師徒因對日本的態度問題而發生誤會,
印順覺得:為了正義,為了佛教,
中國僧眾不能以任何理由,去與侵略中國的日本合作,
或被誘惑到日本參訪。
而一再向太虛上書,措辭有點過火。

但太虛不理,印順一氣,斷然離開太虛。
到普陀佛頂山閱藏樓閉關閱藏,
過著忘世的生活。

1936年秋,印順完成了全藏的閱讀。
在終止與太虛關係一年多後,
印順於是年冬,應太虛之命,前往武昌佛學院。
1938年7月,再轉入四川漢藏教理院。

1939年秋,太虛從昆明寄了一本林語堂寫的
《吾國與吾民》給印順,
要印順對其中有關不利佛教部分,加以評正,
印順因此寫了〈吾國吾民與佛教〉。

1940年,印順在貴陽,寫成《唯識學探源》乙書。
該書原是印順「唯識思想史」的第一部分。
將出版時,請太虛大師審核。

「虛公以為唯識思想史已有人譯出,
預備出版,不必再寫下去」,
遂為題曰「唯識學探源」,
這與印順原意並不相合。

印順覺得,如請人寫序而招來困擾,
或者揄揚讚歎一番,甚至說幾句言不由衷的好聽話,
實在沒有意義,從此再也沒有請人寫序了。

由此事可知,太虛大師並不深知印順。
印順後來寫的書,都只有自序,未見他序,
可見同時代的人,未能真正認識他! 

------------------------------------------- 

1.虛老看了不順心
要印順不要再寫了

2.這也好...印老少費點功夫

3.同時代的人沒有知音
真是寂寞啊

從此再也沒有請人寫序了

~~~~~~~~~~~~~~~~~~~~~~ 

從頭看到尾
明明就是師徒在相煎
還有辦法將他美化為「無諍之辯」
有必要這麼虛偽嗎?

師徒都未能一心
一個敢跟師父唱反調的徒弟
圖的是甚麼?
當然是名和利!!!
所以請別再替他們塗脂抹粉啦!!!

請看看
圓瑛法師與明暘法師
虛雲老和尚與淨慧老和尚
人家可不但師徒一條心
徒弟哪敢與師諍論?

~~~~~~~~~~~~~~~~


2009/11/1
殊不知山頭一立,其心自限!



2007/1/30 所有十方普賢之帖之整合工作
將在明天全部結束!
接著將摘錄解說宗鏡錄

宗鏡錄一百卷
為大眾摘其精華而說之
這工作可能會為期一段較長時間
此乃2007年常住十方之重點工作也!!!
特此預先告知~


摘自蓮花無諍三昧之帖:
我只是老實的從聞思修,開發般若慧,不管是頓悟還是漸悟,都要在身口意起動當中覺察觀照,契入法性,讓貪瞋煩惱逐漸平息。好高鶩遠是很危險的!

一個人學佛修行,如果能夠常常自我檢視,是否所想所說的論理和行為表現一致?是否心地光明、清澈、慈悲、柔軟、寧靜、喜悅?是否愛語、正語?行為是否合乎戒律?如果真能如此,法門不同又何妨?

否則,即使自以為「明心見性」、「開悟」,自認為有一個絕對不變的「真理」,打著「正法」的旗幟,想要定於一尊,因而自是非他,諍論不休,不明白多元觀點其實可以並存而互相包容,缺乏柔軟心、平等心,煩惱依舊,這樣的「開悟」,是有破綻、有問題的!般若智慧,只是知見清淨、心無戲論、照見萬法的真相而已!
諸位可知當今台灣四大山頭誰養出來的嗎?
就是這些鴕鳥一族養大的啦~~
四大山頭之病
病在各自為政
只管自己山頭能生存?

殊不知山頭一立,其心自限!
如何與佛法之無邊無量相應?

四大山頭各自打著四無量心
只能瞞他人去~


當初北宗漸門神會普寂京城得勢
神會大開無遮大會
始奠定吾南宗頓門

請問神會有諍乎?


>>>心地光明、清澈、慈悲、柔軟、寧靜、喜悅?是否愛語、正語?

哈~~~
此話人人會說
但此話請進小學學堂去說
對行者說適合嗎?
一個自稱禪宗行者若還要慈悲、柔軟、寧靜、喜悅、慈悲、愛語的話
不如念佛去~~


然言無諍即是開悟的話
那天下恐怕
有一半人處在開悟狀態啦~~

>>>般若智慧,只是知見清淨、心無戲論、照見萬法的真相而已!

很抱歉!
般若不會是如汝所說那樣!

>>>自認為有一個絕對不變的「真理」,打著「正法」的旗幟,想要定於一尊,因而自是非他,

說此話者
也請自觀~
然後請就法義來論
不能在不勘一破後
便這麼說他人想要定於一尊,因而自是非他
這句話人人會說

而不是自言開悟者
便想以此話搪塞自己其力未充!



>>>>禪宗祖師,是真正的大慈悲,正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呢。怎麼可以說禪宗行者,不要慈悲呢﹖一切善良的德性,出自大圓覺本心流露無量的清淨功德莊嚴 

禪宗祖師,是真正的大慈悲,就在棒~~在喝~~
不會現出虛偽的慈悲
去斷人慧命~ 

~~~~~~~~~~~~~~~~~~~~~~
印順法師的悲哀 恒毓博士 著
印順法師所理解的佛法,是將成佛與度眾生對立起來的,說:「全心全力去即時成佛,那還有什麼時間與精神來為法為人呢!」這是嚴重違背佛法的觀念。不論是大乘經典還是原始佛教的典籍,度眾生都是與成佛息息相關的;沒有成佛的人,嚴格說來,都稱不上「度眾生」,而只是做些利益大眾的事業,因為他尚有所知障在,尚有解決不了的難題。自己尚解決不了,又如何度眾生到於彼岸呢?所以經典中所說的轉法輪都是佛來轉,菩薩和聲聞只是如來轉法輪的對象、擁護者和隨喜者,真正坐道場的永遠只有佛而沒有尚在菩薩階段的眾生的份!而且,依據大乘佛法的通義,如來是兩足尊,要成佛就必須福、慧雙修,否則,即使再怎麼渴望成佛,也只能是空想。修慧,這不一定需要與度眾生相聯繫;但是要修福,則必須努力實踐六度萬行。這就是說,根據大乘佛法的要求,要想成佛,就必須面對普度眾生這門課,就必須全心全意以佛法的智慧「為法為人」。然而非常令人遺憾的是,印順法師居然置佛法的根本大義於不顧,一方面認為凡夫做不到「入世、利他、無所不施」,一方面卻又反對成佛,認為要成佛就不可能有「時間與精神來為法為人」,這難道是懂得佛法的表現嗎?上不懂佛理,下不懂佛事,這難道符合佛法的本意嗎?難道佛陀就是這樣教導弟子的嗎?

恒毓博士善說也~
梅庵亦經常說過己未得度如何度人?
因為不用功未至彼岸福德因緣未足
護法龍天是無法幫忙的~

其寺院想持續經營只好鎮日趕經懺,辦法會,辦學校,蓋醫院來維持生利
殊不知此乃本末倒置也!

其實應該老實修行
至彼岸後必定會承願再來
這時像六祖一樣龍天推出
告訴大眾吧!
此時哪裡須要去趕經懺,辦法會,辦學校,蓋醫院
虛雲老和尚翻修那麼多祖庭
有哪一座祖庭須要去趕經懺,辦法會,辦學校,蓋醫院
來籌募經費的?

說實在悟道後無量珍寶不取自來呀~~~~

行者一個很重要的關卡




將四帖合成一總結
講的只有一個"即"字

行者一個很重要的關卡

~~~~~~~~~~~~~~~

光要悟入一個"即"字非累劫薰修不可耶~~~

這一帖是見凈慧長老下面這一段開示
之前幾年說的
可見只要是正法皆同一道


凈慧長老開示曰: 
今天上午走到草堂寺,草堂寺是鳩摩羅什法師創建的,草堂寺有一塊匾額,上面寫了五個字:“煩惱即菩提。”那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生活禪。煩惱就是我們的生活,菩提就是禪。我們的生活還沒有轉化的時候,煩惱與菩提就處在相互對立的狀態。怎麼樣轉化呢?就要在中間的“即”字上做功夫,就看我們“即”不“即”得了“即”得了,禪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即”不了,生活是生活,禪是禪,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菩提的意思是什麼呢?我想大家在座的人一定都知道,菩提就是覺悟。在煩惱中能覺悟,我們的生活就是覺悟的生活。覺悟的生活是誰的生活呢?就是聖者的生活。如果煩惱不能覺悟,生活就是凡夫的生活,就是我們普通蕓蕓眾生的生活。 


“即”是行者一個很重要的關卡
轉化!
若行至者一定知道我在說甚麼!!!

淨慧法師: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
下面這一帖是2007年六月七日的

蕭平實網站把四祖寺凈慧長老打入附佛外道 
凡附佛外道一定會將正法祖師打入附佛外道 
這是必然的道理! 


你一定會問 
那初學者怎麼辦? 
就得怪自己過去生謗正法祖師 
今生才會得入邪教之報 
否則保證你肯定不會有因緣與之相應 
就像有人入默照禪一樣 


自然與正法祖師不相應 
以為醫生一定比較會修 
殊不知六祖正是巔覆此一價值觀 
橫空出世者! 


請看凈慧長老如何開示 
“即”字上做功夫! 
當蕭平實常把“即”字當成"就是" 
還有一大群盲蟲者跟隨唱和 
不覺好笑! 


再附上吾早時之帖 
十年前就提過的“即”字之功夫! 

光要悟入一個"即"字非累劫薰修不可耶~~~

~~~~~~~~~~~~~~~~~~~~~~~~~~~~~~~

諸位看完上一帖
“即”字上做功夫!

再將請問耕雲悟了嗎?這一帖也一起浮上來
為甚麼?

是因為下面這段訪談提到三個很關鍵的問題

禪者的對話--記淨慧法師訪耕雲先生

第一、關於安祥禪與平常心的問題。 
第二、關於生活在當下與用現量觀照一切法是否一致的問題。 
第三、關於禪宗的開悟與教下的見道的問題。 


將待下一帖
一並與“即”字上做功夫!
一起來說說
淨慧老和尚的這句

淨慧法師: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
2007/6/26的帖

請問耕雲悟了嗎?

(安祥禪導師)耕雲長者(年譜初稿) 
1972 49歲 耕雲導師1991年答河北淨慧法師問開悟因緣:“當時我還在軍中服務,用功非常精進,功夫打成一片,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食而不知其味,一日讀袁煥仙詩:『底事癡求佛法僧,羨他北秀與南能,原本一片閑田地,過去過來問主翁。』受到激發,忽然,三際坐斷,桶底脫落,從前佛言祖語上的疑點煥然冰釋……”。 


1974 51歲 在台灣桃園縣龍潭鄉軍中,一日夜間為免同事及朋友幹擾,遂緊閉門戶關燈靜思:「何謂真理?」、「何謂如來?」,不久即豁然領悟:「真理乃是原本如此」、「如來者,如其本來」,當下大放光明,時雖在夜間,猶如白晝。 耕雲導師曾自稱:「悟緣來自禪宗」。 



請問耕雲悟了嗎? 


干汝屁事! 
你開悟了嗎? 



不干我事 
卻干汝事 


若一干子佛子自眼不明 
見一人自說開悟 
便將之捧上雲端 
不但自誤更誤人! 
所以說 
不干我事 
卻干汝事 


憑什麼懷疑人家? 


不疑! 
汝愛開悟就叫開悟者 
汝成導師就叫導師上人 
全都依汝! 


今天只為點醒一群盲從者 
可以嗎? 


1972 49歲自言開悟 
1974 51歲還有這麼一段: 


一日夜間為免同事及朋友幹擾,遂緊閉門戶關燈靜思:「何謂真理?」、「何謂如來?」,不久即豁然領悟:「真理乃是原本如此」、「如來者,如其本來」,當下大放光明,時雖在夜間,猶如白晝。 耕雲導師曾自稱:「悟緣來自禪宗」。 



若如是
請問49歲是開哪門子的悟? 
既開悟了! 
還需閉門戶關燈以防干擾? 
對「何謂真理?」、「何謂如來?」還有疑?


密宗底的悟後還得自清 
「悟緣來自禪宗」? 
悟有來處乎?


下面有一段訪談: 


禪者的對話--記淨慧法師訪耕雲先生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日九講於北京  


淨慧法師: 
老居士一片婆心,說法不倦,令人欽佩。前天老居士談話時說到您自己用功純熟時,因讀袁煥仙先生的一首詩而打破漆桶。請問那是在哪一年?能否將那首詩的具體內容講給今天在座的幾位弟子聽嗎? 

   
耕雲先生: 
好!那是一九七二年。當時我還在軍中服務,用功非常精進,功夫打成一片,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食而不知其味。一日,讀袁煥仙詩: 

  底事癡求佛法僧,羨他北秀與南能, 
  原本一片閑田地,過去過來問主翁。 

  受到激發,忽然三際坐斷,桶底脫落,從前佛言祖語上的疑點渙然冰釋。這首詩講得很幽默,悟了也不過如此。古人說「悟了還同未悟人」,只是「無心勝負自安神」而已。悟了以後,生命就覺醒了,就能把捉到生命的永恆。用莊子的話講就是「大清明」,也就是王陽明講的「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如果能保持安祥的心態,那便日日是好日,月月是好月,年年是好年。到此便能無為而為,念而無念。 

  淨慧法師:六祖說:無念為體,即念而離念,是為無念。 
  耕雲先生:對。無念就是無住生心,緣生性空。 
  淨慧法師: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耕雲先生:也不是思維空,語默動靜都如此。真正改變自己原來的心態。 
  淨慧法師:這是真正的脫胎換骨。 



道眼明者應該知道 
淨慧老和尚每一句話不但正是耕雲病處! 
更是袁煥仙詩偈病處!


淨慧法師云:這是真正的脫胎換骨。
乃話中有話
道家脫胎換骨就是開悟了嗎? 

耕雲並不自知! 
請問諸位知否?

~~~~~~~~~~~~~~~~~~~~~~~~~~~~~~~~
淨慧老和尚在一九五一年,十八歲就接宗門法脈 
一九九一年訪耕雲先生時
這期間已用功長達整整四十年
當然絕對一眼能知耕雲先生深淺

而耕雲先生面對淨慧老和尚時
當然不知他面前的淨慧老和尚
早已儼然是一代宗師了

所以還以老師的姿態來面對來訪者
乃因下見不到上也!

而淨慧老和尚對受訪者
其謙恭的態度
正是智悲雙運、真不廢俗的大乘本懷

下面三個問題關鍵就在一個“即”

就是轉化!

第一、關於安祥禪與平常心的問題。 
第二、關於生活在當下與用現量觀照一切法是否一致的問題。 
第三、關於禪宗的開悟與教下的見道的問題。 

淨慧法師: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第一、關於安祥禪與平常心的問題。 
“即”得了,當體空的平常心;“即”不了,色後空的現安祥

第二、關於生活在當下與用現量觀照一切法是否一致的問題。 

“即”得了,當體空的現量觀照一切法;“即”不了,色後空的生活在當下

第三、關於禪宗的開悟與教下的見道的問題。 

“即”得了,當體空的禪宗的開悟;“即”不了,色後空的教下的見道

~~~~~~~~~~~~~~~~~~~~~~~~~~~~
所以往往當下一念
在見性前它永遠做不到現量清淨的第一念。
故說應屬於色後空
而不是見性後已經轉化過了的當體即空
他能用正真般若觀照一切法
一種"無心用"的境界

~~~~~~~~~~~~~~~~~

今天將深入探討下面這個主提

“即”得了,當體空的現量觀照一切法;
“即”不了,色後空的生活在當下

如何是"當體空的現量觀照一切法"?
楞伽經云:“覺了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 
“若以真心般若觀照,妄想剎那即滅。”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 

這些都是指現量觀照一切法
能現量觀照一切法者
當然是做到當體即空的覺者


如何是"生活在當下"?
為甚麼我認為它是屬於色後空?

剛好剛剛找到淨慧老和尚的一段訪談
正好可以讓大家看看
為何我說是色後空?


先摘一段很經典的訪談:

許金聲:"平常心"與"活在當下"有什麽同與不同? 

淨慧:平常心不容易,活在當下更不容易。如果能夠做到平常心,也能夠活在當下。另一個方面。你如果可以活到當下,你就可以做到平常心。這兩者都是要做很深的功夫,才能夠達到的一種境界。(恩)但是這兩者如果說是同時能夠達到,都有很大的距離的,我想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或者說可以這樣去探討,但是去引導人們去實踐,去落實的時候,還是講一條比較好,講"活在當下"比較好,因為只有念念活在當下,把握了當下,你才可能達到平常心這樣一種思想境界,不要把兩個東西同時去記,而且也不要把兩個東西等同,(恩)誒,因爲要進入到活入當下,一定要專一,在開始的時候,他不專一啊,(恩)到當下來不了,他的念頭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老不在當下,我們可以來觀察自己的心念,因爲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你在觀察自己的心念的時候,你總是把握不住,它總在走,而且往往是離開當下很遠,或者回到昨天或者走到明天去了,(恩)這個就是人思想的一個……所以叫做"妄念"。 
許金聲:"妄念"?

淨慧:這個妄念它有一個慣性,說到深層次上是,不是自性,不是自性就是不是在當下,這跟人的習慣也是分不開的,人的習慣,因爲人他總是不安本分,你叫他活在當下,總覺得活在當下太簡單,太簡單,覺得當下太寂寞,但是不知道當下就是功夫,如果真正做到家了,一切的東西就在這個地方開始,還有一點就是說我們在談心理學的時候,我注意到你要人們活在當下,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恩)怎麼關鍵呢?還是要從我們心念的展開的源頭來說這個問題,一切的善念,惡念,是和非,都是從當下一念展開的,那麽人們如果注意觀察當下一念,活在當下一念,把握當下一念,這個就很重要了。所謂把握當下一念,就是說,有心去讓當下一念,沿著一個正確的一個理念來安頓你生命的當下。有時候活在當下的一念搞得不好,它不是一個正確的理念,沿著當下一念開展可能就是一個另外一件事情,和善相反的是,啊,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價值判斷。那麽,這個是不是說平常心和這個當下一念有矛盾呢?一牽涉到價值判斷就是妄想,知道吧?牽涉到價值判斷就是妄想,那麽就是如何把握這個問題,這個是很關鍵的,那麼我平常所說的先有"心用",然後進入到"無心用"的境界,有心用就是有心用價值觀念,正確的價值觀念來引導自己的思想。如果不是這樣,那麼當下一念往往很容易走到誤區去,因爲人還是有一種價值判斷在裏面的,人也不同的利益,把人分區分各種各樣的階層也好,集團也好,是吧,但是人類還有一個功利所在,我們可以抛開一切利益的,小的這些什麽團體也好,階級也好,可以抛開這個,但是人類總還有一個功利,使得人類共同的善法,善念,我想講的還是這個,這個是最重要的東西,功利,所以要引導,那麽宗教做的功夫,就是引導人們怎麽樣沿著這個正確的價值判斷,來安頓這個當下這一念,所以這個我們教什麽呢?安身立命,也是安下當身的這個念,安身的命,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判斷,那麽這個正確的價值判斷來源於什麽地方呢?從佛教上講,是來源於信仰。爲什麽講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就是把你的正確的價值觀,在生活裏體會出來。這個信仰的引導就是培養人的善心、善意、善念先決條件。

淨慧:你是研究心理學的,我這樣講不知道是不是符合心理學?
許金聲(笑):應該是心理學是否符合佛法的問題,佛法是更根本的……(大家笑)

淨慧:佛法的確是講人的根本。講人的心,是講的人的法。因爲是佛講的,所以是佛法。佛法是心法,一切從心開始。這個“心”不能夠完全用唯心、唯物的那個心來界定。這個心就是第一念。


"有心去讓當下一念,沿著一個正確的一個理念來安頓你生命的當下。"

這就是起心了
一起心就是色

有心用正確的價值觀念來引導自己的思想
有心讓它改善自己的心念
便是色後空

所以往往當下一念
在見性前它永遠做不到現量清淨的第一念。
故說應屬於色後空

而不是見性後已經轉化過了的當體即空
他能用正真般若觀照一切法
一種"無心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