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行者一個很重要的關卡




將四帖合成一總結
講的只有一個"即"字

行者一個很重要的關卡

~~~~~~~~~~~~~~~

光要悟入一個"即"字非累劫薰修不可耶~~~

這一帖是見凈慧長老下面這一段開示
之前幾年說的
可見只要是正法皆同一道


凈慧長老開示曰: 
今天上午走到草堂寺,草堂寺是鳩摩羅什法師創建的,草堂寺有一塊匾額,上面寫了五個字:“煩惱即菩提。”那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生活禪。煩惱就是我們的生活,菩提就是禪。我們的生活還沒有轉化的時候,煩惱與菩提就處在相互對立的狀態。怎麼樣轉化呢?就要在中間的“即”字上做功夫,就看我們“即”不“即”得了“即”得了,禪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即”不了,生活是生活,禪是禪,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菩提的意思是什麼呢?我想大家在座的人一定都知道,菩提就是覺悟。在煩惱中能覺悟,我們的生活就是覺悟的生活。覺悟的生活是誰的生活呢?就是聖者的生活。如果煩惱不能覺悟,生活就是凡夫的生活,就是我們普通蕓蕓眾生的生活。 


“即”是行者一個很重要的關卡
轉化!
若行至者一定知道我在說甚麼!!!

淨慧法師: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
下面這一帖是2007年六月七日的

蕭平實網站把四祖寺凈慧長老打入附佛外道 
凡附佛外道一定會將正法祖師打入附佛外道 
這是必然的道理! 


你一定會問 
那初學者怎麼辦? 
就得怪自己過去生謗正法祖師 
今生才會得入邪教之報 
否則保證你肯定不會有因緣與之相應 
就像有人入默照禪一樣 


自然與正法祖師不相應 
以為醫生一定比較會修 
殊不知六祖正是巔覆此一價值觀 
橫空出世者! 


請看凈慧長老如何開示 
“即”字上做功夫! 
當蕭平實常把“即”字當成"就是" 
還有一大群盲蟲者跟隨唱和 
不覺好笑! 


再附上吾早時之帖 
十年前就提過的“即”字之功夫! 

光要悟入一個"即"字非累劫薰修不可耶~~~

~~~~~~~~~~~~~~~~~~~~~~~~~~~~~~~

諸位看完上一帖
“即”字上做功夫!

再將請問耕雲悟了嗎?這一帖也一起浮上來
為甚麼?

是因為下面這段訪談提到三個很關鍵的問題

禪者的對話--記淨慧法師訪耕雲先生

第一、關於安祥禪與平常心的問題。 
第二、關於生活在當下與用現量觀照一切法是否一致的問題。 
第三、關於禪宗的開悟與教下的見道的問題。 


將待下一帖
一並與“即”字上做功夫!
一起來說說
淨慧老和尚的這句

淨慧法師: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
2007/6/26的帖

請問耕雲悟了嗎?

(安祥禪導師)耕雲長者(年譜初稿) 
1972 49歲 耕雲導師1991年答河北淨慧法師問開悟因緣:“當時我還在軍中服務,用功非常精進,功夫打成一片,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食而不知其味,一日讀袁煥仙詩:『底事癡求佛法僧,羨他北秀與南能,原本一片閑田地,過去過來問主翁。』受到激發,忽然,三際坐斷,桶底脫落,從前佛言祖語上的疑點煥然冰釋……”。 


1974 51歲 在台灣桃園縣龍潭鄉軍中,一日夜間為免同事及朋友幹擾,遂緊閉門戶關燈靜思:「何謂真理?」、「何謂如來?」,不久即豁然領悟:「真理乃是原本如此」、「如來者,如其本來」,當下大放光明,時雖在夜間,猶如白晝。 耕雲導師曾自稱:「悟緣來自禪宗」。 



請問耕雲悟了嗎? 


干汝屁事! 
你開悟了嗎? 



不干我事 
卻干汝事 


若一干子佛子自眼不明 
見一人自說開悟 
便將之捧上雲端 
不但自誤更誤人! 
所以說 
不干我事 
卻干汝事 


憑什麼懷疑人家? 


不疑! 
汝愛開悟就叫開悟者 
汝成導師就叫導師上人 
全都依汝! 


今天只為點醒一群盲從者 
可以嗎? 


1972 49歲自言開悟 
1974 51歲還有這麼一段: 


一日夜間為免同事及朋友幹擾,遂緊閉門戶關燈靜思:「何謂真理?」、「何謂如來?」,不久即豁然領悟:「真理乃是原本如此」、「如來者,如其本來」,當下大放光明,時雖在夜間,猶如白晝。 耕雲導師曾自稱:「悟緣來自禪宗」。 



若如是
請問49歲是開哪門子的悟? 
既開悟了! 
還需閉門戶關燈以防干擾? 
對「何謂真理?」、「何謂如來?」還有疑?


密宗底的悟後還得自清 
「悟緣來自禪宗」? 
悟有來處乎?


下面有一段訪談: 


禪者的對話--記淨慧法師訪耕雲先生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日九講於北京  


淨慧法師: 
老居士一片婆心,說法不倦,令人欽佩。前天老居士談話時說到您自己用功純熟時,因讀袁煥仙先生的一首詩而打破漆桶。請問那是在哪一年?能否將那首詩的具體內容講給今天在座的幾位弟子聽嗎? 

   
耕雲先生: 
好!那是一九七二年。當時我還在軍中服務,用功非常精進,功夫打成一片,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食而不知其味。一日,讀袁煥仙詩: 

  底事癡求佛法僧,羨他北秀與南能, 
  原本一片閑田地,過去過來問主翁。 

  受到激發,忽然三際坐斷,桶底脫落,從前佛言祖語上的疑點渙然冰釋。這首詩講得很幽默,悟了也不過如此。古人說「悟了還同未悟人」,只是「無心勝負自安神」而已。悟了以後,生命就覺醒了,就能把捉到生命的永恆。用莊子的話講就是「大清明」,也就是王陽明講的「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如果能保持安祥的心態,那便日日是好日,月月是好月,年年是好年。到此便能無為而為,念而無念。 

  淨慧法師:六祖說:無念為體,即念而離念,是為無念。 
  耕雲先生:對。無念就是無住生心,緣生性空。 
  淨慧法師: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耕雲先生:也不是思維空,語默動靜都如此。真正改變自己原來的心態。 
  淨慧法師:這是真正的脫胎換骨。 



道眼明者應該知道 
淨慧老和尚每一句話不但正是耕雲病處! 
更是袁煥仙詩偈病處!


淨慧法師云:這是真正的脫胎換骨。
乃話中有話
道家脫胎換骨就是開悟了嗎? 

耕雲並不自知! 
請問諸位知否?

~~~~~~~~~~~~~~~~~~~~~~~~~~~~~~~~
淨慧老和尚在一九五一年,十八歲就接宗門法脈 
一九九一年訪耕雲先生時
這期間已用功長達整整四十年
當然絕對一眼能知耕雲先生深淺

而耕雲先生面對淨慧老和尚時
當然不知他面前的淨慧老和尚
早已儼然是一代宗師了

所以還以老師的姿態來面對來訪者
乃因下見不到上也!

而淨慧老和尚對受訪者
其謙恭的態度
正是智悲雙運、真不廢俗的大乘本懷

下面三個問題關鍵就在一個“即”

就是轉化!

第一、關於安祥禪與平常心的問題。 
第二、關於生活在當下與用現量觀照一切法是否一致的問題。 
第三、關於禪宗的開悟與教下的見道的問題。 

淨慧法師:是當體"即"空,不是色後空。

第一、關於安祥禪與平常心的問題。 
“即”得了,當體空的平常心;“即”不了,色後空的現安祥

第二、關於生活在當下與用現量觀照一切法是否一致的問題。 

“即”得了,當體空的現量觀照一切法;“即”不了,色後空的生活在當下

第三、關於禪宗的開悟與教下的見道的問題。 

“即”得了,當體空的禪宗的開悟;“即”不了,色後空的教下的見道

~~~~~~~~~~~~~~~~~~~~~~~~~~~~
所以往往當下一念
在見性前它永遠做不到現量清淨的第一念。
故說應屬於色後空
而不是見性後已經轉化過了的當體即空
他能用正真般若觀照一切法
一種"無心用"的境界

~~~~~~~~~~~~~~~~~

今天將深入探討下面這個主提

“即”得了,當體空的現量觀照一切法;
“即”不了,色後空的生活在當下

如何是"當體空的現量觀照一切法"?
楞伽經云:“覺了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 
“若以真心般若觀照,妄想剎那即滅。”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 

這些都是指現量觀照一切法
能現量觀照一切法者
當然是做到當體即空的覺者


如何是"生活在當下"?
為甚麼我認為它是屬於色後空?

剛好剛剛找到淨慧老和尚的一段訪談
正好可以讓大家看看
為何我說是色後空?


先摘一段很經典的訪談:

許金聲:"平常心"與"活在當下"有什麽同與不同? 

淨慧:平常心不容易,活在當下更不容易。如果能夠做到平常心,也能夠活在當下。另一個方面。你如果可以活到當下,你就可以做到平常心。這兩者都是要做很深的功夫,才能夠達到的一種境界。(恩)但是這兩者如果說是同時能夠達到,都有很大的距離的,我想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或者說可以這樣去探討,但是去引導人們去實踐,去落實的時候,還是講一條比較好,講"活在當下"比較好,因為只有念念活在當下,把握了當下,你才可能達到平常心這樣一種思想境界,不要把兩個東西同時去記,而且也不要把兩個東西等同,(恩)誒,因爲要進入到活入當下,一定要專一,在開始的時候,他不專一啊,(恩)到當下來不了,他的念頭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老不在當下,我們可以來觀察自己的心念,因爲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你在觀察自己的心念的時候,你總是把握不住,它總在走,而且往往是離開當下很遠,或者回到昨天或者走到明天去了,(恩)這個就是人思想的一個……所以叫做"妄念"。 
許金聲:"妄念"?

淨慧:這個妄念它有一個慣性,說到深層次上是,不是自性,不是自性就是不是在當下,這跟人的習慣也是分不開的,人的習慣,因爲人他總是不安本分,你叫他活在當下,總覺得活在當下太簡單,太簡單,覺得當下太寂寞,但是不知道當下就是功夫,如果真正做到家了,一切的東西就在這個地方開始,還有一點就是說我們在談心理學的時候,我注意到你要人們活在當下,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恩)怎麼關鍵呢?還是要從我們心念的展開的源頭來說這個問題,一切的善念,惡念,是和非,都是從當下一念展開的,那麽人們如果注意觀察當下一念,活在當下一念,把握當下一念,這個就很重要了。所謂把握當下一念,就是說,有心去讓當下一念,沿著一個正確的一個理念來安頓你生命的當下。有時候活在當下的一念搞得不好,它不是一個正確的理念,沿著當下一念開展可能就是一個另外一件事情,和善相反的是,啊,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價值判斷。那麽,這個是不是說平常心和這個當下一念有矛盾呢?一牽涉到價值判斷就是妄想,知道吧?牽涉到價值判斷就是妄想,那麽就是如何把握這個問題,這個是很關鍵的,那麼我平常所說的先有"心用",然後進入到"無心用"的境界,有心用就是有心用價值觀念,正確的價值觀念來引導自己的思想。如果不是這樣,那麼當下一念往往很容易走到誤區去,因爲人還是有一種價值判斷在裏面的,人也不同的利益,把人分區分各種各樣的階層也好,集團也好,是吧,但是人類還有一個功利所在,我們可以抛開一切利益的,小的這些什麽團體也好,階級也好,可以抛開這個,但是人類總還有一個功利,使得人類共同的善法,善念,我想講的還是這個,這個是最重要的東西,功利,所以要引導,那麽宗教做的功夫,就是引導人們怎麽樣沿著這個正確的價值判斷,來安頓這個當下這一念,所以這個我們教什麽呢?安身立命,也是安下當身的這個念,安身的命,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判斷,那麽這個正確的價值判斷來源於什麽地方呢?從佛教上講,是來源於信仰。爲什麽講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就是把你的正確的價值觀,在生活裏體會出來。這個信仰的引導就是培養人的善心、善意、善念先決條件。

淨慧:你是研究心理學的,我這樣講不知道是不是符合心理學?
許金聲(笑):應該是心理學是否符合佛法的問題,佛法是更根本的……(大家笑)

淨慧:佛法的確是講人的根本。講人的心,是講的人的法。因爲是佛講的,所以是佛法。佛法是心法,一切從心開始。這個“心”不能夠完全用唯心、唯物的那個心來界定。這個心就是第一念。


"有心去讓當下一念,沿著一個正確的一個理念來安頓你生命的當下。"

這就是起心了
一起心就是色

有心用正確的價值觀念來引導自己的思想
有心讓它改善自己的心念
便是色後空

所以往往當下一念
在見性前它永遠做不到現量清淨的第一念。
故說應屬於色後空

而不是見性後已經轉化過了的當體即空
他能用正真般若觀照一切法
一種"無心用"的境界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