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一老和尚過堂開示:
大慧杲禪師拿著一支竹篾講開示:「喚作竹篾即觸,不喚作竹篾即背。」孔子不識字,祖師不會禪。有人問六祖:「黃梅意旨什麼人得?」六祖答:「會佛法的人得!」那人又問:「和尚會佛法否?」六祖答:「我不會佛法!」祖師不會禪。所以,我們一定要離開那兩條路,食花生不知道花生的味道就是無明,知道花生的味道則觸,你就是凡夫。所以孔子不敢說自己識字,免得自己犯觸;六祖不敢說自己會禪,免得犯觸;國王也不敢說自己做國王,只以朕自稱。
所以人家問六祖:「你是否得了黃梅的衣缽?」六祖答:「不敢!」我們做法師亦復如是,人家稱我們法師,我們如果自己說我是個法師,那便頭上安頭,犯了觸!如果真正的法師,人家問你:「你是不是法師?」答:「不敢!」自己不敢承認自己是法師,因為一切法不能自觸,指不能自觸、眼不能自見、耳不能自聞,這樣便對了。若眼能自見那便是觸、指能自觸那便犯觸、耳能自聞也犯了觸,所以一定要離開那兩條路。如果不知道花生的味道便是無明,如說花生好味道便是執著,花生不講自己是花生,花生說自己是花生便頭上安頭,這名為觸。但花生也不能夠說自己不是花生,如果說不是花生便是無明,如果花生說自己是花生便是執著,所以修行人一定要離開這兩條路。拜佛不要說自己拜佛,免得執著;也不可以不拜佛,免得無明。
所以修行若能離開那兩條路,你便可以明心見性。因此飲茶去!若果飲茶不知道味道便是無明,飲茶知道味道你便是凡夫,茶不能飲茶嘛!你怎可以講飲茶知道味道!所以古人說:「不觸不背。」不能觸,自己是出家人,自己不能說我出家,說自己出家便觸;又不能說自己不出家,說自己不出家則背,所以離開觸、離開背,離開兩頭便見性成佛。
有人問雲門禪師:「如何是祖?」答:「超佛之談!」胡餅不說自己是胡餅,也不說自己非胡餅,是非兩亡便見性成佛。所以做任何事情不要有觸,不要說自己是善人、自己精進、自己持戒、自己進步、自己用功,這全都犯了觸。又不能不做,如果不念佛、不持戒、不精進、又不坐禪,這便犯了背,所以不觸不背。
因此,大慧杲禪師拿著竹篾跑香道:「喚作竹篾即觸。」竹篾不說自己是竹篾,若你說是竹篾便觸;「不喚作竹篾即背。」若你說它是別的東西,你便違背了這竹篾。所以:「喚作竹篾即觸,不喚作竹篾即背,去此二途,道一句來!」悟道的人便能答,未悟的人答不出來,喚作竹篾不對,不喚作竹篾也不對。眼不能自見、耳不能自聞、指不能自觸,所以喚作竹篾即觸,不喚作竹篾即背。
五洩山靈默禪師
初謁馬祖。次謁石頭。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坐。師便行。頭隨後召曰:〝闍黎〞。師回首。頭曰:從生至死祇是這個。
首楞嚴經言: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
靈默禪師的回頭和阿難的搖動的頭
兩個頭一個隨聲塵而動,一個隨色塵而動
善根成熟的靈默禪師霎時識到那個不動的便悟了!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阿難言:見性尚無有止,何來有動?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